和久日本料理(和久日本料理南寧)
前沿拓展:
全京都最難預約的懷石料理店,據稱座位要提前一年預訂。這間名叫“京天神 野口”的店,連年被評選為米其林二星餐廳,評語贊揚它擁有“即便繞遠路也值得一吃的優秀料理。”
交通的確不便,位于京都御所附近一條安靜的住宅街內,多數客人是打車前往,出租車司機在聽聞我報出店名后,語氣肅然起敬:“您竟然約上那里了呀!”終于在一棟木造的京町屋門前停下。
木造京町屋
那棟只流露出微弱橘黃燈光的古民家,一點兒也不像是料理店。
推門進去,狹窄的店內只容得下一張吧臺桌,吧臺前僅有的8個座位這天都坐滿了人,聽聞店主野口大介說,每晚接待兩撥人,最多也就16人,絕不再增加。
至于那餐飯,一開始還是中規中矩的京都懷石料理形態:先付、刺身、碗物等等,后半突然畫風一轉:和牛配松露、海膽配魚子醬,香魚鰻魚和鮑魚也都接連端上來,皆為難得一見的高級食材,野口又道,到了冬天,還會有螃蟹和熊肉之類,總之就是要讓客人享受力盡奢侈的一餐。
△京天神野口,赤海膽、鮑魚、百合根、魚子醬的茶碗蒸
然而到了收尾的主食環節,畫風突然又一轉,突然接了地氣,菜單上全是平民飽腹的碳水化合物:咖喱飯、生雞蛋蓋飯、素面、拉面、蕎麥面……和一般的懷石料理店最后只提供一碗米飯不同,這里的選擇多達十幾種,據說老顧客們最喜歡這個環節,取了個昵稱叫“野口飯店”,一口氣能吃好幾種。
△京天神 野口,小銀魚生雞蛋拌飯
此時仍在**之中,野口十分驕傲,說店里的生意絲毫未受影響,每天都是滿座——要想臨時撿漏約上位也是不可能的,早在2019年春天放出2020年的全年預約后,僅僅兩周時間,就一個座位也不剩了。
后來知道,店主野口大介早早在京都料理人中就是名人,他年輕時是另一家懷石料理名店“和久傳”的二番手(顧名思義,排位第二的廚師),2011年**開了這間自己的店,在傳統的京都懷石料理基礎之上,大膽加入外來高級食材,加之自己的創造手法,常常令人眼前一亮。
那餐飯原本人均3萬日元出頭,大家又喝了些紅酒,就朝著人均5、6萬去了。但朋友對此十分滿意,在醉意中詢問我:“你說,當人快樂嗎?”
△京天神野口,無花果、銀杏、鴨肉的田樂味噌
像是這樣號稱“京都第一難約”且價格不菲的懷石料理店,在城中至少數得出10來家。這也是人們心中高級懷石料理的兩大門檻:又貴又難約。
然而,對此提出質疑的人也不在少數,在日本問答網站上,你會看到這樣的問題:懷石料理為什么這么貴?
**無非是以下幾種——
首先,懷石料理最初是為了貴族而提供的料理,從前是庶民吃不起的高級食物。延續到今天,比起食材,懷石料理更多是用料理人的技術一決勝負,費時費力因此價格高昂。
其次,經常搶先一步利用旬物(應季食材),因此食材的價格也相對高昂。
△京天神 野口,季節生魚片刺身
最后,在懷石料理中,能吃到和食最完整的一套形式:前菜、燒物、蒸物、煮物、醋物、炸物、刺身……雖然價格高昂,但是比起單點還是要更便宜,所以很難說得清它到底是昂貴還是便宜。
為什么說懷石料理中包含了和食的全部形態呢?它一般以套餐形式出現,數量可以增減,但多為7、9、11道,因此在大多數懷石料理店,都可以看到三種套餐的價格差異。
不同的料理人對菜單設計都有各自的喜好,但基本都會有以下幾種:先付,開胃小菜。八寸,季節主題菜式,通常為壽司與小菜的拼盤。向付,當季魚類刺身。雜煮,蔬菜、魚、肉、豆腐等食材切小塊悶煮。碗物,有蓋食器裝盛的食物,通常為湯或茶碗蒸。燒物,主要是烤魚。醋肴,以醋腌漬的小菜。強肴,即主菜,一般為烤制或煮制的牛肉、禽肉、魚等等。主食,米飯和醬湯,搭配腌咸菜。最后是餐后甜點,一般由應季水果為食材。
△京天神野口,炸帶籽香魚手卷壽司
如此便可以看出來,懷石料理是在固定框架里的命題作文。在受限的范圍內,做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卻是日本人最擅長的。懷石料理人靠“腕技”來比拼職業水平,不只追求“做得比別人好吃”這一個目標,它更高級的境界是:必須擁有超乎他人的審美與感性,讓每一道菜都成為一個故事。
在京都我最喜歡的懷石料理店,是位于銀閣寺門前的“草喰 中東”。同樣是米其林二星餐廳,同樣有著“京都第一預約難”的名聲,草喰有個規矩:每月一號早上八點,準時開放次月的電話預約。
△銀閣寺門前的草喰
這天電話總是很難打通,但非得在這天就約上,往后就很難再有空位了。店主中東久雄先生來自京都料理世家,他原本是京北料理旅館美山荘的次子,后來**在市內開了這間自己的店。
“草喰”不追求多么奢華的食材,但求樸素,以在山間采摘的山菜和京野菜為主要食材,創立了一派“摘草料理”,其實也沒那么寡淡,河魚、獸肉和放養的雞,都是主菜。
我每年都要去一兩次“草喰”,中東先生重新定義了我對日本料理的理解:山野之物,對食材有嚴苛要求,經過繁復的處理,追求四季流轉中樸素的味道,是它的本質。而至高的美味,是讓身體舒服的料理。
今年新年剛過,我又坐在了中東先生的店里。最先端上來照例是“八寸”,是中東先生引以為傲的一道,不僅食材本身,就連裝盤設計和食器選擇上,都充滿了當季美麗的自然風景。
秋天時我曾經吃到了一盤鋪滿紅葉的旬物,完全是燦爛秋日景象的再現,此時端上來的卻是一個木頭盒子,蓋子上畫著一頭牛,再放一枝挽了個結的松枝,是對新年美好的祝愿。
△草喰,秋天的八寸
盒子里裝著一座由食材搭建起來的富士山,從山中飛起的老鷹,又有茄子和一個小小的牛頭造型,中東先生解釋說,日本人將新年的第一個夢稱為“初夢”,有“一富士二鷹三茄子”的說法,夢到這些,都是新年的好兆頭。又指著那木頭盒子道,這是牛年才用的食器,每12年才會拿出來一次,每次只使用短短一個月。這樣的盒子,店里有十二種。
此后吃到了鰤魚和海膽,“草喰”平日以山野之物為主,1月才會罕見地出現許多海鮮,因此時最為美味。鰤魚刺身來自富山縣冰見市,這里出產的“冰見鰤魚”被稱為寒鰤之中的王者,脂肪十分肥厚。
△草喰的烤香魚
“草喰”的刺身也不同于其他,醬油是干燥后的顆粒狀,亦沒有芥末,搭配上做成慕斯狀的柚子醋一起享用。海膽則不生吃,包在京都人喜愛的豆腐皮里稍稍煮一煮,加上柚子皮調味,清香可口。
平日里“草喰”的刺身總是鯉魚,這天就難得地做成了醬燒,又用一片蓮藕做成風火輪的造型,撒上了冰餅的碎末,在一年的開始,是中東先生對客人寄予“鯉魚登龍門”的祝福心情。
△草喰,“鯉魚登龍門”
日本人極少吃河魚,認為帶著泥臭之味,京都人也唯愛在清水中食用青苔為生的香魚而已,“草喰”到了夏天也會出現香魚,但終年都有鯉魚。
為了去除鯉魚的泥臭味,中東先生在店里挖了條溝,使用地下清泉水飼養它們:讓來自滋賀縣安云川的鯉魚,在其中生息三個月,待它們吐盡泥土,再細心去骨,成為刺身。
“草喰”里也有肉類,但都是野豬或是野鹿。中東先生有交好的獵師,定期會送上獵物。這天我吃到了一碗野豬雜煮,煮在一起的是堀川牛蒡、圣護院蕪菁和壬生菜,都是京都有名的京野菜,也是中東先生相識的農家種植的。
△草喰,野豬肉雜煮,漆碗上蜿蜒的龍
城市里獵奇的客人難免會驚嘆:野豬肉真美味!中東先生便會反駁:蔬菜才是主角哦!再說那個食器,繪制著蜿蜒的龍的身姿的漆器,亦只有在新年時才會出現。
鹿肉從夏天到冬天都可以吃到,野生鹿肉脂肪很少,在寒風中熟成之后,炭火燒味烤一烤,就是絕佳的下酒菜。
△草喰,野生鹿肉
在“草喰”喝酒喝到盡興之后,最后是一碗米飯。“草喰”的老顧客都知道,米飯才是這里的主角,其余皆為配角。我贊同這個說法,因為在“草喰”,我吃到過全世界最美味的米飯。
一切取決于一口鍋。
中東先生年輕時,偶遇了名叫中川一志郎的陶藝家,在戰后物資貧乏的年代,他為了讓人們“至少能感受到米飯的美味”,制作了一口煮飯的土鍋。這款土鍋改變了許多知名料理人的命運,中東先生是其中之一,他在45歲那年開了“草喰”,自稱開的是“飯屋”,靈魂是米飯。
日本人的味覺是被白米飯這樣看起來沒有味道,但又有微妙差異的食物培養出來的,這種纖細的味覺本身,就是日本料理。高明地讓食材原本的味道呈現出來,才是料理人技術的體現。在草喰,和米飯一起決勝負的好搭檔,是沙丁魚。
△草喰的靈魂,白米飯配沙丁魚
這種個頭很小的魚,同時帶著苦味、甜味和香味,包含了日本味覺的全部體驗,那種復雜的口感和米飯搭配在一起,層次十分豐富。
為了讓米飯吃得更有趣,中東先生還會邀請客人吃剛煮好的夾生飯,鍋巴,茶泡飯、山菜蓋飯和生雞蛋拌飯,只要你還能吃,就可以無止盡地吃到滿足。
“草喰”的去得多了,我也漸漸掌握了預約的秘訣:許多客人都是在吃完這一餐之后,當場便預約下一餐,遠道而來的客人,就會直接預約一年后。京都許多難約的懷石料理店都有這個規矩,因此名店漸漸成了熟客的聚集地。
△草喰,收尾的甜點和咖啡
成為“草喰”的熟客之后,中東先生的太太總會在送別的叮囑:“來了那么多次,真是有勞你了。”“自己的生活要多注意啊,等著你再來。”
而我,每次都能從中東先生的料理中帶回一些紀念品,一束稻穗,兩三松枝,幾枚紅葉,是某次偶然從一位日本客人那里學來的,作為一種從自然中得到的恩惠。常常覺得,在日本的懷石料理中吃到的,大約也正是日本人這種珍惜自然之心。
△草喰,收尾的甜點和咖啡
日本人珍惜自然,小心對待四季變換,將對春夏秋冬的情感通過料理來傳達。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吃旬物。所謂旬,其實只有十天而已,人們將一個月分為三個時期:上旬、中旬、下旬,每個時期為一旬。使用旬物,即當季食材,是懷石料理的根本。
為了展現短短十天中當季食材美味,從山海之中,從河流與土地之中,絞盡腦汁尋找這一時期最高級最新鮮最難得一遇的優質食材,是懷石料理人的日常工作。日本從江戶時代起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吃了時鮮之物,能多活七十五天”。對于日本人來說,從料理中獲取的不只是營養,也是自然之氣。
△草喰,新年的八寸,富士山、鷹爪、茄子和可愛的牛頭。這個生肖食器12年才食用一次。
京都的歷史、文化、氣候與審美意識造就了懷石料理,它可以喚醒食客的全部感官,打開五感盡情享受料理之美。無需親自前往山野之中,從眼前的一道料理中,就能體會到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土的味道,發自內心感嘆:這真是一個好季節啊!
有時候遇上旬物不作的情況,料理人就要絞盡腦汁,例如這一年到處都找不到松茸,偶爾入手了一兩根,就更加要慎重對待,苦心研究展現它美味的方式,生怕辜負了它一點——這也同樣體現了在制約中追求最大化,懷石料理的職人需要極強的技術。
△草喰,新年的八寸,富士山、鷹爪、茄子和可愛的牛頭。這個生肖食器12年才食用一次
懷石料理中,有些時候還要故意出現稍微提前一些的旬物,市場上還未出現,但在懷石料理店卻端出來,是客人在這一年里第一次吃到這種食材,心中便有了預感:“啊,這個季節要來了啊”——比他人更早了解到自然的更替。但這些食材更加難以入手,價格通常比旬期要貴上數倍,也是懷石料理的價格高昂的原因之一。
我曾看過一位京都著名懷石料理人寫給年輕料理修行者的幾條準則,大約如下:
1、一定要使用“和”的食材,即日本產食材,主要來自山與海。
2、不可使用有損季節感的食材。
3、懷石料理的原點是體現食材本身的味道,料理人不應思考如何將食物烹飪得更好吃,而應致力于最大限度發揮食材本身的美味,因此要避免料理中過多的人工色彩——這讓烹飪變得很難,例如只是一條簡單的鹽烤魚,是先在魚的兩面抹上鹽放置一段時間再烤,還是臨到烤之前再撒鹽,味道有天壤之別,需要深思。
△草喰,正準備烤香魚的學徒
4、與中華料理不同,日本料理,尤其懷石料理,幾乎不使用調味料,力求讓客人從淡泊之中體味到宇宙的無限。懷石料理人最引以為豪的調味武器是高湯,贊美它能夠提鮮,但又不妨礙其他食材的風味,不喧賓奪主,很像日本人在人際關系中的追求,保持距離感,互相尊重,彼此保存個性。但這種僅利用海帶和鰹魚花熬制的湯,也會因為海帶產地不同、儲藏方法不同、熬制時間不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因此,每個料理人都應有自己引以為豪的高湯。
5、應當盡量避免使用豬和牛之類的“西洋風肉類”,也不可在料理中讓人體會到“殺生感”,要追求“和”的境界。
△草喰的吧臺前,廚房是完全開放式的
除了食材本身之外,懷石料理的裝飾同樣重要,京都老鋪菊乃井的店主曾說:“最高級的日本料理,是通過料理能在腦海里構成一幅畫。”因此,無論松枝稻穗,野花野草或是植物枝葉,常常成為懷石料理的一部分。
有時候在料理的設計創意中,也許引用自某一首古老的和歌,或是哪一個歷史故事中的典故,從而傳達對客人祝福的隱喻,這要求懷石料理人擁有的不只是料理的技巧,更包括深厚的學識與審美,提供給客人亦不是單純的好吃或者不好吃,而是自然的廣闊與人生的縱深。
△從指尖傳達對客人的祝福
懷石料理人在裝盤時,被要求擁有高度的感性。如同庭師設計庭院一樣,石塊要怎么擺放,樹應該種在哪里,如何借景,動靜交替的節奏,空間感與侘寂感的融合,都是需要通過感性判斷的事情。
食材和食器是完全一體化的。懷石料理使用的許多食器看上去鮮艷奪目,然而一旦把食材放進去,瞬間就會成為一幅天衣無縫的畫。又例如觸感,端起一個湯碗,如有溫熱傳入肌膚,食物入口的味道也會相應發生微妙的變化。
△懷石料理的食材和食器都是一體化的
如果食器不能激發客人的五感,那懷石料理的味道就會大大受損,甚至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懷石料理的食器不僅要如食材一般隨著季節、節日變化而頻繁更換,同時還需要兼具風情和賞玩性,京都的懷石料理人都會親自積極地尋找食器,其中許多人都擁有交好的陶藝家或是古美術品商。
懷石料理的另一特征,是蘊含了日本人的款待之心。日式款待,日語寫作“おもてなし”,是日本人頗為引以為豪的一個詞,屢屢作為面向外國觀光客的宣傳口味,成為流行語。何為日式款待?大致說來就是得體、全心全意、無微不至地進行服務。幾乎所有料理人都會說:懷石料理體現了日本人款待之心的最高境界。
這要追溯到懷石料理的誕生。這種料理形式最初并非大眾料理,而是茶道料理。“懷石”原本來自禪宗故事,說修行中的僧人在坐禪時饑寒交迫,便在腹中懷抱一塊溫石,用以抵抗饑寒。
傳聞茶道**千利休聽聞這個故事后大受感動,認為以懷中溫石待客,就是茶道中款待之心的最高境界。遂在茶會上將懷石料理發揚光大:客人們在正式開始茶事之前,首先被招待以簡單樸素的懷石料理。
在利休的**記載他見解行事的《南方錄》中,第一次出現了“懷石”這個詞,并且透露了它在當時只是“一汁三菜”而已,遠不如今天那么豪華奢侈。
△懷石的起初只是普通的一汁三菜
原本只是茶道料理的懷石料理,在江戶之后漸漸成為日本料理的主流。它對日本料理產生了革命性的**——和在這之前流行的本膳料理不同,首先在飯前人們無需行繁瑣的酒禮,其次不同于從前那樣將所有料理全部擺在人們眼前的形式,懷石料理創新了“一道菜吃完再上下一道菜”的形式,將料理變成了一種時間順序。
在懷石料理之后不久,日本又出現了會席料理。“懷石”和“會席”在日語中是同音詞,都讀作“かいせき”,但在從前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前者是茶會上的料理,十分重視禮節;后者是宴會料理,為了飲酒而享用。
兩者都是一道菜接一道菜的形式,判斷它們之間的區別就是順序:懷石料理在一開始就把米飯和醬湯端出來,會席料理則放到最后。如今日本現代的懷石料理,是這二者的融合,很難嚴格區分,而傳統懷石料理中茶事,也不復存在于今天的高級料理店了。
△如今的懷石料理很難嚴格區分順序
懷石料理又被京都的料理人稱為“款待料理”(おもてなし料理),古都人矜持驕傲,將京都的懷石料理取了一個專有名詞:京懷石。在雜志或者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宣傳語說:“京懷石是反映日本千年文化的料理。”這話沒錯,在京懷石中,除了能吃到京都最好的食材,還能感受自然風土、傳統文化、工藝美術等等。
有位我很尊敬的京都懷石料理人說:在京懷石的世界里,沒有年紀輕輕的天才。他的意思是,那是需要經過不計其數的練習的量才能磨練出來的技術力。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無微不至的待客之道,也是需要隨著年齡的遞增才會磨練出的智慧。
這位料理人提及,某日自己被70歲高齡的師傅吩咐說:“喝了很多日本酒后,人的喉嚨會變得有點兒渴,想吃稍微有點兒甜的東西。如果客人喝了很多酒,請給他準備一點點甜的料理,例如放上兩片百合根甘煮,就很不錯。”那時他不過三十歲剛出頭,并不能體會其中的意味,只是照著做了。
直到又過了幾十年,自己也上了年紀,變得能喝日本酒之后,有一天突然領悟了:“原來如此!確實是這樣!”這樣于極其細微之處在料理中的設計,以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為客人著想,便是懷石料理的款待之心。
△經常吃速食快餐的人又怎么能懂懷石料理的魅力
當然,在日本的問答網站上,你也會看到這樣的問題:有沒有人和我一樣,覺得懷石料理一點兒也不好吃?
有一個回答深得我心:經常吃速食快餐的人,可以獨自吃掉十人份烤肉不算什么的人,完全不懂得蔬菜美味的人,當然是不會覺得懷石料理好吃的。
那份淡泊的美味,等到你變成老頭子之后再來感受,也沒什么不好。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248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