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是指(世界減輕自然災害)
前沿拓展:
**的**以來,江西省衛生健康系統大力推進健康江西和中醫藥強省建設,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努力增進**群眾健康福祉,衛生健康事業實現了新跨越。10月9日,在“江西這十年” 衛生健康事業專題**發布會上,江西省衛生健康委**組**、主任王水平告訴記者,江西省是唯一一個兩次受邀在健康**發展大會上介紹經驗的省份,連續三年蟬聯“健康**行動優秀省份”,平安醫院建設連續六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并入選國家“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江西醫改先后五年且最近連續三年受到國務院表彰激勵,是唯一連續十二年入選全國十大醫改新舉措(**人物)的省份,是全國第一個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通過消除瘧疾終審評估和首批入選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的省份。省衛生健康委先后獲得“全國抗擊**肺炎**先進集體”“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先進集體”等殊榮。
堅持健康優先、共建共享,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健康
江西出臺并實施了《“健康江西2030”規劃綱要》,全面推進健康江西建設,啟動實施健康江西“15+3”專項行動并納入市縣綜合考核,努力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打造健康**“江西樣板”。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共創建國家衛生城市8個、國家衛生縣城22個、國家衛生鄉鎮72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逐年提高。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先后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在全國省級層面首創嬰幼兒入托補貼制度。
目前,全省提供托育服務的各類機構共3182家,可提供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10.85萬個,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2.39個,位居全國第四。實施計劃生育獎勵和扶助政策,惠及80余萬計生家庭。強化婦幼健康服務,開展孕產期保健和0-6歲兒童健康集中管理,孕產婦、嬰兒、5歲以下兒童**亡率分別從2012年的12.53/10萬、10.09‰、15.65‰下降至2021年的5.23/10萬、3.49‰和6.16‰,這些指標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開通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90%以上的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363.5萬老年人納入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全省82%的健康指標已提前達到2022年國家目標值,江西省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4.3歲提高到現在的77.8歲,**群眾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堅持**至上、生命至上,筑牢織密重大**和公共衛生防護網
面對**肺炎**這一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始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成功處置了2020年初全省突發**肺炎**,保持了連續610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的記錄;打好打贏了2021年上饒突發德爾塔**和今年3月份以來多地局部奧密克戎突發**的阻擊戰、殲滅戰,最大限度保護了**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期間,江西堅持守望相助,支援了湖北、上海、新疆、河北、吉林、海南等多省**阻擊戰,援助烏茲別克斯坦、突尼斯、乍得等國開展**防控工作,為服務全球全國**防控大局作出積極貢獻。
此外,著力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從2012年的25元提高至75元, 服務項目進一步拓展,全省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3.42%,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維持在90%以上,甲乙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從2012年的447.98/10萬降低到379.75/10萬。建成13個國家級、20個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覆蓋率達33%,重大慢性病過早**亡率從2014年的14.23%降低到13.72%。
全省39個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中24個實現消除目標,6個實現傳播阻斷目標,9個維持傳播控制標準,**血防紀念館在贛落成開館,血吸蟲病**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加強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先后參與處置了洪澇、低溫雨雪、臺風等自然災害、“11.24豐城電廠坍塌事故、“5.15”鷹潭市重特大交通事故、方大特鋼爆炸事故等多起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因傷致殘。
江西省堅持發展為要、項目為王,不斷提升衛生健康服務能力
江西大力實施“項目攻堅年”活動,相繼促成了南昌醫學院的重新創辦、贛醫聯合總會的成立、省疾控中心的遷建、P3實驗室的落地等,全省7家醫院獲批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屬五所新區醫院全面運行。
全面實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落實**預算內投資衛生健康項目373個,爭取**預算內資金76億元。深入實施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三年行動計劃,51家縣醫院納入國家“千縣工程”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全省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通過評估認證的卒中中心98家、胸痛中心92家、創傷急救中心85家,創建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143家、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118家。36個專業列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含中醫專業),33個專業列入國家中醫重點專科。
2021年,江西省12所醫院的56個專科進入**醫學科學院發布的五年總科技量值排行榜前100名。與2012年相比,全省醫院從 548個增加到939個,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從1.6人提高到3.1人,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從 1.49 人提高到2.47人,每千人口床位數從3.5張提高到6.8張,年人均診療次數從4.27次提高到5.06次,基本實現城市居民15分鐘、農村居民30分鐘的有效就醫圈。強化全省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共建設科技創新平臺250余家,其中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0家、省重點實驗室33家、省醫學領先學科150個(次),首個委省共建“鼻咽癌個體化診療”重點實驗室落戶江西,新增院士工作站11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省**特殊津貼人員57人,國家和省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7人。同時,選派了9批次省級衛生人才服務團,累計選派183名專家“下沉”基層掛職幫扶;累計培養農村訂單定向醫學本科生1803人、定向醫學專科生403人,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招聘到崗543人,培訓合格住院醫師1萬余人,為全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江西省堅持深化改革、優化服務,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堅決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江西全省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終結了持續60多年的“以藥補醫”歷史。全面加強公立醫院**的建設,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已成立衛生健康行業**建指導委員會。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全省共組建多形式醫聯體447個,實現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如期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目標,全省脫貧縣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和推薦標準達標率均位列全國第4名,全省29.5萬戶因病致貧戶全部脫貧,貧困患者住院醫療費用負擔明顯減輕,153萬余例大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是全國免費救治病種數和救治人數最多的省份,因病貧困人口脫貧對全省脫貧攻堅的總體貢獻率達到34.3%。全省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完善,藥品供應保障平穩有序,醫療機構合理用藥水平持續提高。
與2012年相比,2021年全省公立醫院財政補助收入占總支出的比例從8.1%提高到13.71%,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從28.12%提升到30.56%;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32.47%降至27.93%,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滿意度均超過86%。
先后開展“**至高無上,患者是我親友”“醫療衛生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等活動,預約診療、多證合一等“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逐步完善,群眾看病就醫辦事體驗進一步提升。
積極推進醫療**處置法治化,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出臺《江西省醫療**預防與處理條例》,與2012年相比,全省醫療**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總量下降了40.9%。
江西省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奮力邁出中醫藥強省建設新步伐
頒布實施《江西省中醫藥條例》地方性法規,組建省中醫藥管理局,制定實施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系列文件,成功承辦世界中醫藥大會第四屆夏季峰會、上海合作組織傳統醫學論壇。
深入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省中醫類醫院增至131所,全省**辦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建設提前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藥診療量占比達32.4%,讓廣大群眾能夠就近獲得中醫藥服務。
促進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2021年全省中藥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9.05億元,工業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中藥行業銷售額過億元的優勢品種36個,超10億中成藥優勢品種6個。
高標準規劃建設**(南昌)中醫藥科創城,聚集了**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國家中藥先進制造與現代中藥產業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中醫藥領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級科學技術獎65項。中醫藥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獲評國醫**3人、全國名中醫6人次、岐黃學者2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防控中的獨特作用,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省級中西醫結合救治定點醫院,采取純中醫藥治療**肺炎效果明顯。在三年的抗疫斗爭中,中醫藥參與率、治愈出院率分別高達98.4%和99.9%。
王水平表示,回望非凡十年,是江西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日新月異的十年,也是廣大老百姓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十年。
(**日報社江西記者站記者 王健)
來源:**日報網
拓展知識: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是指
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就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由**大會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2009年,**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于1987年12月11日確定20世紀90年代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所謂“減輕自然災害”,一般是指減輕由潛在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對社會及環境影響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公眾的社會和經濟結構在災害中受到的破壞得以減輕到最低程度。
確立國際減災十年和國際減災日,其目的都是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地區和各國**把減輕自然災害作為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采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在國際減災十年間,國際社會在減災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的目的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是指
"國際減災日"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三,這一天是“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是指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由**大會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2009年,**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所以現在的國際減災日是10月13日。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1648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