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2020年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幾天)
前沿拓展: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的《風土記》。《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即“初五”。《說文解字》中說“端,物初生之題也”,即端為初的意思。《歲時廣記》中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的日子。《易經·乾卦》中說:“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上古先民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跳汨羅江自盡,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祭龍習俗體現了先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反映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現今,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賽龍舟。
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 很多地方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就是賽龍舟。賽龍舟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要請龍、祭神。祭祀時氣氛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攘災異、事事如意。
吃粽子和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相傳,屈原力主聯齊抗秦,遭到強烈反對,被革去官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天問》、《九歌》等詩篇。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劃船撈救……百姓們怕江河里的魚吃掉屈原,就拿米團投入江中,后來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深入人心。因此,老百姓把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1547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