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墳城鄉貿易中心(公主墳城鄉貿易中心風水建筑)
前沿拓展:
公主墳城鄉貿易中心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
公交線路:房山線 → 地鐵9號線 → 地鐵10號線,全程約13.1公里
1、從大葆臺乘坐房山線,經過1站, 到達郭公莊站
2、乘坐地鐵9號線,經過6站, 到達六里橋站
3、乘坐地鐵10號線,經過2站, 到達公主墳站
4、步行約720米,到達北京城鄉貿易中心
部分圖片來源:新浪微博,作者見圖片水印,感謝圖片作者的辛苦付出
繼上月底,位于西長安街復興門外的長安商場開啟了閉店重裝后,近期長安街上的另一家大商場、建國門外的賽特購物中心傳出消息,計劃于6月份關門。
賽特購物中心
**出貨 6月閉門
近日來,賽特購物中心進入了大甩賣狀態,商場到處張貼著“瘋狂出清季”的大海報。
商廈一層,化妝品專柜已經撤出,大廳里變成了翡翠首飾大賣場,前陣子就有不少女性顧客來此抄底折扣力度巨大的蘭蔻、雅詩蘭黛、資生堂了;
在二到五層的服裝專柜,品牌促銷價甚至低至2折的力度;
可饒是如此,商場內依舊冷冷清清,顧客寥寥,全然沒有閉店打折季最后的瘋狂躁動感。
而這,恐怕正是這家經營27年、曾經代表著高大上的豪華商廈閉店關門的根本原因所在。
賽特購物中心
奢華喧囂 皆成過往
賽特購物中心,開業于1992年,若將時間軸拉回到那個年代,便體會到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了10幾年后,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轉型,肉眼可見。作為首都的北京,變化更是日新月異,尤其是新型商城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
復興門的長安和百盛,東大橋的藍島,亮馬橋的燕莎,大鐘寺的雙安,亞運村的北辰、公主墳的城鄉貿易中心,以及與賽特同處建國門外的“鄰居”貴友……
這些開業于90年代初(1990-1994)的大型商場,帶來了迥異于計劃經濟時代老柜臺、老布局模式的嶄新購物體驗和消費環境,瞬時“俘獲”了腰包漸鼓的市民、消費者們,更是籍此倒逼很多老式國營商場紛紛轉型經營。
那些年的北京市區剛剛邁入“三環”時代,這些新晉入市的超級商場,就和今天的大悅城、長楹天街、五彩城、薈聚、太古里等商業綜合體近似,代表著前衛時尚的消費理念。
當然在這當中,賽特明顯又占獨一檔,它是國家科技部門與日本八佰伴攜手,成立的京城首家中外合作的新型商廈。
1992年12月20日,賽特購物中心開業,成為京城的商業盛事,賽特“開業大擠”一度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當時的京城商界,賽特曾創下很多個“第一”,比如自動滾梯最多、賣場照明度最高、員工學歷最高,同時也是首家將奢侈品牌帶入北京商場高端精品百貨。
賽特還率先將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概念引入京城商業圈,吸引著不少國外貴賓紛紛到訪。在1995年與日本八佰伴合作期滿后,賽特購物中心走上了自行管理的道路。
圖片來自北京日報,記者馬婧,攝影鄧偉
在那些年,賽特就是奢華的代名詞,店面正門牌匾幾個大字,據說是京城才女徐靜蕾的親題。
在“小四”的代表作《夢里花落知多少》中,曾有句經典對白:“去賽特或燕莎買幾千塊錢的盤子……”
賽特的“豪”可見一斑!
那些年每逢店慶或者搞活動,山西煤老板和溫州炒房團的闊太太們就會自發組團來掃貨,當時國貿剛建了一期,舉**展會,這幫有錢主兒,一般是看了房展,再去不遠處的賽特血拼,就住附近的華僑村,賽特公寓或者建國飯店、長富宮飯店里,出手真不是一般二般的“豪”。
其實“豪”起來一定是很快樂的,小北也想啊,但沒這本錢吶。大學畢業前小北在北京廣播電臺實習,和賽特可謂零距離,中午或者晚上下班后, 小北尤其喜歡進賽特里面逛逛。
猶記得賽特那批條順盤靚的導購美女們,很難不令人想入非非。
電臺那些名嘴老師們經常來這里消費,好幾千的皮帶,上萬的西服,基本不當回事就買下了,小北則看的目瞪口呆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屢遭“暴擊”。
掃了眼微博,貌似當年喜歡來賽特過過眼癮的朋友還真是不少,和小北這般看著那些天價商標“哇”聲一片的,咱可算是有共同回憶滴!
所謂花無百日紅,如今集娛樂、購物、餐飲、親子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mall,早將賽特、燕莎這樣的老牌商場拍**在了沙灘上,亦如當年賽特們崛起時對之前的“老前輩”們所做的。
就拿東長安街、建國門一帶來說吧,在新光天地、國貿商城等漸次崛起后,賽特便鮮有人問津了,當年的奢華服飾已成為如今年輕人眼中過時、老氣的象征。
圖片來自北京日報,記者馬婧,攝影鄧偉
目前賽特方面表示,在計劃6月關店進行升級改造后,未來是走寫字樓還是綜合購物中心的路線,目前尚不明確。
10多年后的今天,小北雖然過得依舊擰巴,可好歹是有能力在賽特里淘換點玩意了,可惜可嘆,賽特卻要先走一步嘍!
圖片來自北京日報,記者馬婧,攝影鄧偉
對此,小北只能,道一句珍重!
這幾年先后告別了北辰,暫別了長安,如今又要同賽特揮揮手了。這家建國門外的商場曾經的大紅大紫,離不開所處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
建國門
涉外灘頭 潮流先鋒
在那個CBD尚不知為何物、三環附近還是一片農田荒地的年代,建國門一帶,當真就是首都北京的潮流風向標!
第一使館區
第一使館區建于上世紀50年代,位于建外大街北側、日壇公園西南側。包括斯里蘭卡、斯洛伐克、埃及、波蘭、古巴、奧地利、泰國、越南、蒙古、新加坡等眾多大使館。
友誼商店
號稱是第一家“涉外”商店,最早位于王府井東華門,1973年遷到建外大街北側,老北京人還管它叫東郊大樓。
在70年代的特殊歷史時期,友誼商店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和北京著名的四大商場不同的是,這里只為外國人及出國人員等提供服務,店內購物流通的是“外匯券”,普通百姓們怕是連見都沒見過。
建國飯店
1982年正式開業,是**第一家合資酒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旅游業飛速發展,但京城酒店的接待能力卻捉襟見肘。
改革開放后,**指示,可以利用外資建設旅館,這才有了今天的建國飯店。
1982年,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右三)與美籍華人建國飯店董事長陳宣遠(右二)開業剪彩。
國際大廈
1985年,國際大廈正式開業。它是北京第一座對外出租的辦公大廈,大廈外部呈咖啡色,人稱“巧克力大廈”。
華僑村
1989年,華僑村建成。它位于建外大街南側,原址最早是一片菜園,這是第一座“外銷”商品房,面向國內外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出售,這在當時的北京還是頭一份。
國際俱樂部
位于建外大街東北側的國際俱樂部,在駐華使節及國際友人中享有很高聲望,2002年和2005年美國總統布什訪華,都曾下榻在這里。
它成立于1911年,最初在臺基廠大街8號,1973年才遷到建外大街21號,據說其前身叫北京俱樂部,當年是用部分庚子賠款建起的。
1937年“七七”事變前,北京俱樂部曾更名為“西紳總會”,會員多為所謂紳士派的西方人。直到解放后,國家接管后,才正式更名為北京國際俱樂部。
秀水街市場
最早的秀水街市場成立于1980年,不過是幾家商戶自發形成的馬路市場,它因地處“秀水東街”而得名,當時很多人不看好這個市場。
但由于靠近使館區和外資公寓,在外國人的“帶領”下,這里異軍突起,日漸繁華,當年到北京旅游的外國游客有“登長城、游故宮、吃烤鴨、逛秀水”之說,足見秀水街的地位。
2005年,新秀水街大廈落成。當年的馬路市場,已變成今天的,具有秀水特色的“店中街”,從某個角度也見證著**這些年的發展。
芭斯羅繽冰淇淋
位于友誼商店邊上的這家冰淇淋店,售賣著小北記憶中最好吃的冰淇淋了,那年月還沒人念叨哈根達斯吶,對于夏天吃慣了雪人、雙棒、紅小豆冰棍的北京孩子而言,能在芭斯羅繽吃上一個冰淇淋球,得是啥造化呢?
怎么也得期末考試得個雙百吧?所以小北從來沒吃過……
最愛大北京整理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1347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