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陣團購(周末龍門陣最新)
前沿拓展:
龍門陣團購
加入重慶團購網(wǎng) 里面有詳細的 說明 一般可以6折左右的
視頻加載中…
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佘振芳 記者 周曉雪 實習生 梁浩楠/文、圖、視頻 欄目主持/黃宇
學田灣大陽溝菜市場比這座城市很多地方醒得更早。
1月11日,凌晨4點45分,天還沒亮,黃花園大橋上只有寥寥的車,室外氣溫接近零度,這里已燈火通明。
5分鐘里,有6輛小貨車離開,7輛到達。因為沒有車位,最后到的司機嘟囔著,把車往背街處開。3個人推著裝滿菜的推車一路小跑經(jīng)過,呼出一團團白汽。
凌晨的菜場門口停滿了前來進貨的小貨車。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佘振芳 攝
位于鬧市區(qū)的菜場,曾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存在。與附近寫字樓、酒店的光鮮亮麗迥異,白日里它們看上去安安靜靜、樸實無華,凌晨5點走進去,內里卻是包羅萬象,鮮活熱烈。
這個重慶中心城區(qū)最大的菜場,最輝煌時曾養(yǎng)活了數(shù)百個賣菜人的家庭,以及100多位“棒棒”,并為數(shù)不清的市民和餐館提供新鮮食材。
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社區(qū)團購給傳統(tǒng)菜場帶來了巨大沖擊,生意逐漸衰敗,即使這樣,菜場的守攤人還是愿意繼續(xù)守下去,他們認為,總還有人愿意來這里買菜,喜歡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
01
菜品從貧乏到豐富
走進菜場,人的感官變得格外靈敏起來。
新鮮紅潤的牛羊肉、白生生的蘿卜、綠油油的小青菜,五顏六色映入眼簾;一進門就能聞到的魚腥味,遠處飄來的香辛料味,混雜著蔬菜的清香和鹵肉的濃烈,爭先恐后往鼻子里撲;“棒棒”的吆喝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鏗鏘有力的剁肉聲,一個個聲音往耳朵里鉆……
一家攤位上,曾路明正擺弄著番茄。賣菜這份活路,曾路明早已得心應手,但她還記得自己剛賣菜的樣子。那年,她15歲,跟著媽媽和姐姐從四川廣安老家出門,來到重慶渝中學田灣附近擺菜攤。
學田灣大陽溝菜市場。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佘振芳 攝
那時沒有集中的菜場,大家都在路兩邊擺,一長溜攤位,賣的菜品類不多。攤位靠搶,來晚了就只有別人看不上的偏遠位置,一天的生意就沒著落了。還要帶上傘和雨棚,一下雨就趕緊扯上。
曾路明跟著媽媽算賬、收錢,也學會了如何挑選、擺放蔬菜。她最愛番茄,一個個紅艷艷,飽滿圓潤,看著打心眼里喜歡。
沒讀過書的曾路明不會知曉,文人汪曾祺曾寫下這樣的句子描寫買菜心情——“看著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許多人仍然愿意來菜市場挑挑選選。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周曉雪 攝
但這段話,讓《老重慶記憶》的作者陳永康頗為觸動。陳永康在解放碑江家巷生活了30多年,對當時的大陽溝菜場記憶深刻。大陽溝菜場是當時重慶城里最大的菜場,因為當時物資貧乏,菜場實行憑票供應。
那年月,大陽溝賣菜的人很“吃皮”(注:吃香)。如果第二天有好菜賣,她們會提前告訴鄰居熟人,大家就相互邀約,天不亮就一起去“排輪子”(注:排隊)。
02
賣菜人迎來好光景
好在,很快新菜場就修建起來了。顧客們不用“排輪子”去買菜,“曾路明”們也不用風吹日曬擺攤。菜場迎來了好光景。
陳永康記得,改革開放后,大陽溝菜場取消號票,市場放開,允許個體工商戶、私人販子、農民進城經(jīng)營。
大陽溝附近的依仁巷一帶,幾乎家家都從事劃黃鱔、發(fā)毛肚等跟火鍋有關的生意,生意十分紅火。幾年后,這里成了重慶市萬元戶最集中的地方。
后來,隨著解放碑一帶開發(fā),大陽溝菜場從地上搬到地下,后來又與學田灣菜場合并,多數(shù)攤販遷到學田灣菜場,這也是現(xiàn)如今學田灣大陽溝菜場的由來。
萬元戶畢竟是少數(shù)人的傳奇。對“曾路明”們來說,新的菜場整潔漂亮,平臺上清一色貼了瓷磚,還有清潔工打掃,已經(jīng)是很好的境遇了。
經(jīng)人介紹,曾路明在菜場認識了白兵。白兵也來自廣安,跟著表哥賣水產。兩人結婚后自立門戶,單獨擺攤。這一擺,就是20年。
賣雞蛋的阿姨展示她當天開張的第一筆生意。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佘振芳 攝
曾路明的人生軌跡,在多數(shù)菜販身上復刻著。若是子女有出息,那自然是錦上添花了。
賣魚人張正新的兒子已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瞧,這是他在全公司的年會上領獎呢!”原本在給人裝魚的他,不顧手上滴著水,從兜里掏出手機,在屏幕上劃拉了半天,十分自得。
“老張,別擺‘龍門陣’了,快給我配貨!來點黃鱔。”為餐館拿貨的大姐手上拿著幾張單子,寫著只有彼此能看懂的“暗語”。
03
菜場里來了年輕人
張正新從1986年開始賣水產,他休過最長的假期,是去年**期間。在家閑了幾個月,他手腳都發(fā)癢了,待重新開張后,卻發(fā)現(xiàn)菜場里多了一些年輕人。他們穿著色彩鮮艷的統(tǒng)一服裝,來去如風。
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進入傳統(tǒng)菜場。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佘振芳 攝
85后沈飛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個子不高,但跑得很快,每天要在菜市場穿梭幾萬步。
沈飛也賣菜,他的“菜攤”在網(wǎng)上。消費者在平臺下單后,沈飛就立馬在菜場內為他們挑選蔬菜生鮮,打包好后,交到外賣騎手,送到消費者手中。
沈飛剛開始“賣菜”時,賣了一輩子雞蛋的父親很生氣。“賣菜的苦,我吃就夠了,你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怎么會想著去賣菜?”沈飛解釋了半天,什么“互聯(lián)網(wǎng)+”“新零售”“外賣”,父親一個詞都聽不懂,但見兒子如此堅定,也拗不過他。
一開始,沈飛準備自己單干,他和朋友創(chuàng)業(yè)開公司,還開發(fā)了小程序。但很快發(fā)現(xiàn),電商巨頭紛紛殺入菜場,它們有錢、有流量,小玩家根本不是對手。
“打不過,那就加入吧。”于是,沈飛進駐了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專心做末端服務這一塊。
早在2018年,阿里、拼多多等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便通過投資入局了社區(qū)團購。2020年**,讓巨頭們看到了社區(qū)團購的更大潛在價值,紛紛跑步入場,前期主打低價實惠,快速搶占了市場份額。
據(jù)某咨詢平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20年**社區(qū)團購市場規(guī)模達到890億元,同比增長78%;預計2021年社區(qū)團購市場規(guī)模將超過1200億元,同比增長36%。
與早年的超市到店和生鮮到家模式不同,互聯(lián)網(wǎng)社區(qū)團購,**于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做的就是幾捆白菜生意,這進一步擠壓了傳統(tǒng)菜場的生存空間。這個重慶最大的菜場也不例外。
曾路明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賣幾百斤番茄,現(xiàn)在一百斤都賣不動。三四年前,張正新賣黃鱔一年能賺十來萬塊,如今只能掙四萬塊左右。
等生意的“棒棒”。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實習生 梁浩楠 攝
菜場里的“棒棒”數(shù)量也銳減了。鼎盛時期,這個菜場養(yǎng)活了上百名“棒棒”。54歲的劉安明就是其中一個,他憑借雙肩和一副扁擔,幫人從樓上往樓下送貨,挑一次5元錢。每天半夜來,清晨六七點走,硬是攢出了一套房子。如今在高峰期,只剩下十來名“棒棒”在菜場里穿梭著,尋找生意。
04
還有人愿意來買菜
不過,總還有人愿意來買菜。
一位系著圍兜的餐館老板來到攤位前,還沒張口說話,汪秀芬就知道他的“菜單”,稱了兩大兜白蘿卜和蓮白遞給他。不需要標準化的商業(yè)交易那樣精細,這種熟悉往往涉及"情意",而不只是商品促銷。
餐館的采購員拿著買菜單,奔波在一個個菜攤前。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 記者 佘振芳 攝
“我的餐館就在旁邊,來這里買了十多年。我也在網(wǎng)上買過,質量不能保證,還是要到菜場來買,看得到好壞。”餐館老板掏出現(xiàn)金遞給汪秀芬,他不喜歡線上購物,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
日子久了,每個人在菜場里都會有自己的購買路線,買什么不買什么,直奔哪個攤位繞過哪個攤位,一年又一年……
汪秀芬嘆了口氣:“生意雖然沒以前好做了,但只要還有人來買,我就還是會在這賣下去。”
8點過,大宗采購的人群散去,曾路明抽空吸溜了一碗小面。“阿姨,我要三個番茄。”前來買菜的年輕女孩帶著外地口音,讓曾路明想起女兒,不由搭起話來:“你要做啥子菜?”
“番茄燉牛腩,我媽老做這個菜。”女孩認真地挑選著。
“那你可以下樓去角落那家買,他家牛腩好,做的時候你要放點冰糖,容易燉爛……”稱完重,曾路明又拿起個頭小點的番茄,塞進女孩的袋子,“小了點,也是新鮮的。”“阿姨,這怎么好意思……”
言語間,人漸漸多起來,穿著睡衣拖鞋的家庭主婦、西裝革履的老先生、手挽著手的中年夫妻,人們陸續(xù)涌入菜場,有的貨比三家猶豫不決,有的不慌不忙挑選砍價,有的匆匆忙忙買了就走……
天光亮起,新的一天來臨。只要有人逛菜場,就會有道不完的熱鬧、市井、活色生香、煙火氣和人情味。
(應受訪者要求,張正新、汪秀芬、劉安明、沈飛為化名)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拓展知識:
龍門陣團購
可以在網(wǎng)上團購,既便宜又可以直接去領票
龍門陣團購
用亞盟財富通卡撒,原價是130,用那個卡就是43元了,優(yōu)惠度有點高額。。。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九賢互聯(lián)網(wǎng)實用分享網(wǎng)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0547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