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公司的風險(什么是離岸企業)
前沿拓展:
離岸公司的風險
離岸公司是沒什么風險存在的
日前,美國智庫CSET發布政策咨詢報告,建議美國**與日本等盟國新建一套有別于《瓦森納安排》的多邊出口管制體系,加強向**出口半導體制造設備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控制,以防止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離岸生產的風險。
圖示:頂級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海外工廠面積占比
報告顯示,美國頂級半導體設備商都保有、在建或投資有大量離岸產能。應用材料(AMAT)的新加坡工廠占其總產能50%左右,2005年至2020年,其海外工廠面積占比從13%增至40%。泛林半導體(Lam)2020年宣布在馬來西亞新建其最大的工廠。科磊(KLA)2005年以來加速海外布局,到2020年,其海外工廠面積占比從0增至67%。
圖示:半導體設備出口額(分國家,單位:十億美元)
雖然,**商品貿易統計數據顯示,從美國、日本、荷蘭出口的半導體設備仍然占全球的絕大部分,且近5年呈增長趨勢。但考慮到出口數據相對產能布局有相當的延遲性,在美國強化對**半導體單邊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不排除美國半導體設備商將加速布局離岸生產的可能性。事實上,美國頂級設備商都曾表示愿意將生產轉移到海外以應對新的單邊出口管制。
因此,CSET建議美國與日本、歐盟等半導體設備出口國(或地區)共同進行多邊出口管制。而《瓦森納安排》并不能達成這一目標,一方面,《瓦森納安排》覆蓋包括**在內的42個國家,導致通過這一安排施加新的管制效率低下甚至難以施行;另一方面,主要半導體設備商的生產基地不少布局在《瓦森納安排》的42國之外。
CSET提及:“美國、日本和許多其他盟友目前正在討論建立一套新的針對半導體制造設備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控制體系。”
今年1月,日本《讀賣**》也曾報道稱,美日兩國**正在研究成立規范尖端技術出口的新框架,并考慮與歐洲國家合作。具體管制對象還在研究,但可能包括半導體制造設備、量子加密、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
不過,據《**》彼時援引多名日本專家的觀點,日本雖然有意參與關于多邊管制框架的談判,卻不愿意跟隨美國對華的強硬態度。保持與**的良好貿易關系對日本很重要,而管制半導體設備出口將導致日本機械行業出口受到重大損害。
法國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在今年3月一份關于美國、日本、歐盟合作框架的政策咨詢文件中表示:“與美國合作(限制技術轉讓)符合歐盟的利益……但美國經常為自己的規則創造例外,以服務于美國公司的利益,犧牲其盟友和朋友中的競爭對手的利益,并使用域外立法來對付歐洲……多年來,在考慮觀點、模式和最佳實踐時,日本已被證明是歐洲的重要參考點。”
換言之,雖然美國、日本和歐盟正在就新的多邊出口管制框架磋商,但這一過程非常復雜,日本、歐盟與美國的主張存在微妙的沖突。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91247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