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階梯(**個稅階梯)
前沿拓展:
個稅階梯
一、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1、工資范圍在1-5000元之間的,包括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0%;
2、工資范圍在5000-8000元之間的,包括8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
3、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包括17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
4、工資范圍在17000-30000元之間的,包括3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5、工資范圍在30000-40000元之間的,包括4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5%;
6、工資范圍在40000-60000元之間的,包括6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0%;
7、工資范圍在60000-85000元之間的,包括8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5%;
8、工資范圍在85000元以上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45%。
二、個人所得稅是什么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既包括居民納稅義務人,也包括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居民納稅義務人負有完全納稅的義務,必須就其來源于**境內、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僅就其來源于**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在有些國家,個人所得稅是主體稅種,在財政收入中占較**重,對經濟亦有較大影響。
近兩年“共同富裕”一直都是財經熱詞,那么何為“共同富裕”呢?
小編查閱了官方的說明就是指全體**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最終達到豐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兩極分化和貧窮基礎上的普遍富裕。
那么,今天你富裕了嗎?你目前的收入屬于什么群體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根據《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的標準,你是屬于哪種群體吧?
低收入人群是指調查對象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體
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群體
較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5000元到1萬元的群體
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一萬以上的群體
當然,如果按照這種劃分標準,肯定不是人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高收入群體。
這是按照人均可分配收入比例來劃分的。所以對于高收入群體的劃分其實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具體準確的標準。
什么是“可分配收入”?
通俗的理解,就是除去五險一金、所得稅等費用后,所到手的可用于自由支配的錢。
鼓勵高收入人群回報社會?
根據**財經委十次會議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合理調節高收入人群,鼓勵高收入群體和企業更多的回報社會。
說實話,如果對于僅僅依靠工資兢兢業業維系家庭的勞動者,月收入超過一萬元就被劃分為高收入人群體的話很明顯是不公平的。因為高收入人群雖然有著高收入,但同時也面臨著高額的稅負率45%的個稅。再加上不同區域,面對同一收入標準,會處于不同的收入水平。
好比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外地戶籍的年輕人,月薪可能達到了2萬-3萬元,但是除去高額的所得稅、五險一金、房租、日常生活費后,能支配的收入也就所剩無幾了。更別說鼓勵讓他們回報社會了。
一般來說,網友們普遍認為的高收入群體是指在一線城市收入超過50萬元,有房有車且擁有自己的企業收入在百萬以上的群體,其他城市標準會按階梯式下降。
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國家對于高收入群體的工資收入勞動者在管理稅收方面相對于其他企業主是更加的嚴苛。企業主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個人所得稅管理。而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卻需要繳納最高可達45%的個人所得稅的情況。
高達45%稅率的個稅,也能核定征收降至3%
高收入人群獲取的收入來源和種類不一樣,單單的工資收入最高45%的稅率也是很難吃得消的,將近一半的收入就得用來交個稅,那么高收入人群可以通過怎么樣的稅務籌劃進行合理的節稅呢?
應逐項抵扣
大部分人可以通過標準抵扣來減少應稅收入,但是高收入人群,特別是高收入且花銷大的,往往在一項項檢點需要抵扣的條目后,發現逐項抵扣比標準抵扣更加的省稅。
2.正確運用年終獎計稅政策
按照國家稅法規定,年終獎(即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單獨計稅,也可以合并計稅;納稅人當然可以通過計算,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申報個人所得稅。
3.利用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
可以通過一些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調整自身業務模式,改變個人獲取收益的名義,從而適用一些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方式通過將工資、公司分紅或其他的勞務報酬收益轉化為個人獨資或是個體戶的經營性收入。從而享受地方的個稅核定征收政策,綜合個稅率僅需3%,即可完稅提現。
小提示: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國家大力支持、地方**相繼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為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了解更多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園區、財稅實務**作分享、有任何稅務相關需求歡迎留言咨詢小編。關注小編、緊跟政策,每日更新。小編也會不定時分享節稅、個人所得稅管理干貨!
拓展知識:
個稅階梯
工資收入按階梯繳納個人所得稅,目前工資的起征點變成3500。計算公式=(應納稅所得額-扣除標準)×對應稅率-速算扣除數。納稅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的并具有**支配的財產,**行使法定權利和承擔法律義務的社會組織,如公司、企業、單位等。
一、個人所得稅逾期未申報的處理方法:
1、需要去稅局前臺補申報和繳納滯納金。
2、攜帶的資料有稅務登記證副本、經辦人身份證明、蓋有公章的個人所得稅申報表。
3、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能按規定的期限繳納或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還要從滯納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主管稅務機關開具的繳稅憑證上的應納稅額和滯納金為1元以下的,應納稅額和滯納金為零。個人所得稅沒有申報逾期,時間不長的,罰款200元。
二、個人所得稅可以零申報的條件:
1、辦理了稅務登記就要到稅務機關進行納稅申報。
2、涉及哪個稅種需要至管理這稅種的稅務機關去納稅申報。
3、如果是工業或商業,那國稅地稅都要去進行納稅申報的,如果是服務業,那也是兩邊都要跑的,中外合資和新企業,大部分的稅都是國稅管,只有城市房地產稅和印花稅、個人所得稅這幾個是地稅管,外商企業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這些都是免的。
4、如果沒有收入,需要到稅務機關要相關稅收的申報表,然后在空表上蓋章去交就行了。
法律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81946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