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計算方法(江西省2022年退休金計算方法)
前沿拓展:
退休金計算方法
北京市退休金計算方法如下:
1、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2、基礎養老金=(退休時北京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乘繳費年限乘1%;
3、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余額/計發月數;
4、過渡性養老金=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過渡性養老金+98年6月30日前實際繳費年限計算的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北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乘視同繳費年限繳費工資指數(為1)乘視同繳費年限乘1%)+(退休時上年度北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乘實際繳費工資指數乘被保險人1992年10月1日至1998年6月30日前的實際繳費年限乘1%)
《中華****勞動法》
第七十三條
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負傷;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亡后,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
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準由法律、法規規定。
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退休養老金怎么算?是很多老人最關注的話題了。實際上,養老金計發是非常復雜的,一般包括三大部分,但是具體又要涉及七大概念。具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詳細解釋。
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包括三大部分。
現在的退休養老金計算公式,實際上是由各省市通過貫徹2005年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來制定的,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來構成。
這三部分計算公式,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是全國統一的,過渡性養老金是各個省市自行確定的,國家設立的基本原則,各地有一定的差別。
三部分養老金計算公式中涉及到了社平工資繳費基數、繳費年限、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余額、計發月數、過渡性養老金計發時間、過渡性系數等七大因素。
七大因素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一,社平工資。一般又稱為退休上年度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現在一般也稱為退休當年的養老金計發基數。主要原因還是由于2019年國家改變了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口徑,由過去的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改為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平工資,因此也要實施過渡。
現在,一般養老金計發基數都會高于當地的全口徑社會平均工資,最終兩個口徑會統一的。
第二,繳費年限。繳費年限包含了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是具體到月的。
視同繳費年限,指的是國家建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連續工齡,可以視同繳費。
第三,繳費指數。繳費指數一般我們可以稱之為繳費檔次。比如說某一個月我們的繳費檔次是60%,這個月的繳費指數就是0.6。在使用的時候,我們都用的是平均繳費指數這個平均值。
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對于視同繳費年限還有相應的視同繳費指數,一般都是按照1計算的。但是山東等一些地方也沒有視同繳費指數,都是按照實際繳費指數來計算。
平均繳費指數的計算,一般都是建立個人賬戶以后的繳費年限才計算平均繳費指數,之前的不算。
第四,個人賬戶余額。又稱為“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余額”。現在每月繳費都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2005年以前有過11%的一段時間。
個人賬戶每年還會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個人賬戶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從2016年開始,記賬利率由人社部統一公布,一直在6%~8%以上,非常不錯了。
第五,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是按照退休年齡來確定的,這是根據2005年國發38號文件確定的這樣計發月數表,已經17年沒變了。具體計算實際上是按照2000年的城鎮人均預期壽命測算的,因此在十四五期間國家明確將完善有關計發月數。
60歲是139個月,50歲是195個月。
第六,過渡性養老金計發時間。過渡性養老金實際上是針對實施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由于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一種補充。因此,主要是針對建立個人賬戶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
比如說青島建立個人賬戶的時間是1994年10月,而山東省其他地區是1996年1月1日。這種情況下,青島市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時間就會略短一些,但對略微吃虧一些。
第七,過渡性系數。過渡性系數各個地方一般是1%~1.4%,北京、天津是1%,上海、廣東是1.2%,山東、河北是1.3%,浙江、云南是1.4%。說來也奇怪沒有1.1%的地方。江蘇省比較特殊,是單獨的過渡性計算方式,沒有過渡性系數。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81346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