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計算公示(個稅一覽表)
前沿拓展:
個稅計算公示
個稅=(轉讓收入-房屋原值-轉讓應交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
1、居民個人綜合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首先,工資、薪金所得全額計入收入額。而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收入額為實際取得勞務報酬、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的80%。
此外,稿酬所得的收入額在扣除20%費用基礎上,再減按70%計算,即稿酬所得的收入額為實際取得稿酬收入的56%。
其次,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居民個人綜合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年收入額-60000元-專項扣除-享受的專項附加扣除-享受的其他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應納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年收入總額-成本、費用以及損失)×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20%
4、財產租賃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1)每次(月)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
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月)收入額-準予扣除項目-修繕費用(800元為限)-800元
(2)每次(月)收入超過4000元的:
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月)收入額-準予扣除項目-修繕費用(800元為限)]×(1-20%)
5、財產轉讓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收入總額-財產原值-合理費用)×20%
6、偶然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20%
@所有人,個稅變了!2022年1月1日執行!全年一次性年終獎要這樣算個稅!附最新個稅稅率表
個人所得稅是事關每個人的,馬上又到年終了,公司發了年終獎金如何扣個稅?有相關規定全年一次性年終獎金個稅是要并入當年綜合所得繳納個稅,而這項要求就是在2022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
接下來我們看看具體的要求及年終獎金個稅的計算案例,除此之外,還有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和計算公式以及申報方法。

一、個稅變了2022年1月1日執行


有人發了年終獎,卻不知道如何計算個稅,下面的案例,希望可以讓大家明白年終獎金是如何扣繳個稅的。
年終獎個稅計算案例

二、年終獎單獨申報和并入綜合所得哪個更節稅
那到底是單獨申報個稅好還是并入綜合所得好呢?兩種不同的計算個稅方法,哪種更節稅呢?

通過上述的案例,就會明白,不同的情況適合不同的計稅方法,希望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認個稅的計算方法。
計算個稅不能不知道預扣率及個稅稅率呀,個稅稅率表如下!
三、現行個人所得稅最新最全的稅率表

四、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和申報
1、明確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2、個稅的計算及申報方式

3、【個稅計算案例】

五、個人所得稅的匯算清繳
六、這33種情況免征個人所得稅
……
內容太多了,最后的免稅情況,不在此一一展示了。
拓展知識:
個稅計算公示
在二手房買賣中,我們需要繳納個稅。那么應該繳納的個稅數額要如何進行計算呢?個稅計算公式是什么樣的?
個稅的計算公式:
2006年8月1日起,國稅發[2006]第108號正式規定,賣房必須繳納“個稅”,且明確稅率與計算公式:個稅=(轉讓收入-房屋原值-轉讓過程中繳納的稅金-合理費用)20%
二手房買賣中,征收“個稅”,最重要看一個條件:是否“滿五唯一”。
1.【滿五唯一】(家庭名下滿五年且唯一住宅的)——免征個人所得稅。
2.【非滿五唯一】(家庭名下不滿五年,或滿五年不唯一住宅的)按照“差額”20%征收個人所得稅《國稅發[2006]第108號》
3.【特殊情況】如果買賣的是“已購公房”,查不到“房屋原值”的情況,就按照房子“網簽價”的1%征收。(所謂公房,就是按照國家房改政策發售的,產權屬于個人的房產)
以上就是買二手房個稅繳納的公式,房子是否滿五唯一,會影響到個稅繳納的的數額,滿五唯一的房子是能省錢的。
詳情
官方電話
官方服務
官方網站
個稅計算公示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表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元)
不超過500元 5 0
超過500元至2000元 10 25
超過2000元至5000元 15 125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 20 37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 25 1375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 30 3375
超過60000元至80000 元 35 6375
超過80 000元至100000元 40 10375
超過100000元 45 15375
本回答被提問者采納
個稅計算公示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數(元)
不超過500元 5 0
超過500元至2000元 10 25
超過2000元至5000元 15 125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 20 375
超過20000元至40000元 25 1375
超過40000元至60000元 30 3375
超過60000元至80000 元 35 6375
超過80 000元至100000元 40 10375
超過100000元 45 15375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71445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