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優惠碼(uber優惠碼不可用)
前沿拓展:
uber優惠碼
短信 uber并不是每次好友用了你的優惠碼都會提示的,如果有的話,就如同下面這樣:
【UBER優步】您的朋友c剛剛注冊體驗 Uber 服務。代表什么呢?當他/她(們)完成指定行程數量后,您將獲得推薦獎勵!
看到c了嗎?我不知道c是誰,我也不知道誰的用戶名是c,不過至少我知道有一個叫c的用了我的優惠碼
郵箱,我記得以前應該有發過,但是我找不到了,現在發的都不是:
什么好友信息都沒有,你都不知道誰幫你注冊的
BLUES和金錯刀公社討論中各自說一個Uber最狠的運營招式,金錯刀說是“粉絲模式”,BLUES說是“數據杠桿”。
為何說是數據杠桿呢?
乘客拉新獎勵數值策劃
Uber最早的乘客拉新獎勵是100元,而且是新用戶使用老用戶的優惠碼,乘車金立刻到賬,而老用戶,則是等新用戶乘車之后,才會得到對應的獎勵,保證了獎金的獲取是真正的用在了有效新用戶身上。
后來隨著用戶數的增加,獎勵金額逐步降低到50元,30元;最新的獎勵是價值30元的乘車機會一次,而且是3個月的有效期,BLUES的賬戶每天新增10個左右乘車獎勵,意味著每天拉新10人左右,這些乘車機會如果用不完,3個月后就過期了。Uber這樣的獎勵方式,有效消耗了獎勵,節約了成本。
司機數據杠桿
首先,Uber的派單模式,就近派單,并根據用戶需求數據分布,引導司機到達乘客需求更旺盛的區域,讓司機盡量少空車跑,提升汽車的使用效率。
其次,Uber的司機獎勵計劃,也是一種數據杠桿,在高峰期,有高獎勵,鼓勵更多司機上路;在每周單數獎勵方面,同樣有著巧妙的數值設計,例如40單,獎勵200元,50單獎勵500元,試想一個司機,跑到40單,必然想跑50單,意味著多300元,而50單,或許是一個司機可以正常跑的單數。
Uber司機獎勵政策(最新版)
下圖,是Uber深圳最新的司機獎勵政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計算一下。我相信,設計這個獎勵政策的運營同學,也可以做好一款游戲的數值策劃,或者這位同學,就是有做過游戲數值經驗的。
粉絲模式是假象
Uber和小米一樣,已經形成了它自己的粉絲圈,大家互相傳播Uber的優惠碼,在朋友圈曬Uber一個又一個有創意的運營活動,例如復仇者聯盟的英雄司機,例如Uber叫直升機,例如一鍵叫船,例如舞獅,例如CEO當司機順便挖人,例如Uber干掉陌陌的段子……BLUES也是一個U粉。
但這一切,是基于Uber高速叫車、低價且高質量服務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么優惠的價格,沒有這些獎勵補貼,或許不少熱心粉絲會流失掉。
說一個最簡單的體驗,就是Uber的訪問速度,也就是產品性能,這是最大的用戶體驗。
或許是服務器都在國外,Uber的打開、登錄、數據讀取,很多時候慢如蝸牛,或許沒有那么慢,但用戶打車的心情是急迫的,這時對APP響應速度的要求一定高于平時使用APP。
所以,別看是粉絲,著急起來,一樣會歸罪產品,呼吁一下Uber盡快解決訪問速度問題。
還有一個讓用戶非常討厭的體驗,就是司機拒單,Uber在司機條例里面,是建議司機不要問乘客目的地,以免被乘客誤會拒載。大家看清楚了,當司機問你要去哪兒,乘客有權不說的,期望Uber向司機再強調一下,別挑單了,不想做,就下線吧,既然上線了,就做好各種心里準備。
小米產品,也是一樣的,一切的粉絲文化,參與感文化,也是建立在高性價比的產品基礎上。
小米手機在很多方面,是不如蘋果的,但有這么高的出貨量,這么多的粉絲,猜想80%就是因為性價比足夠好,在小米社區活躍的幾百萬用戶,就是眾多用戶中的10%。
一些產品想學小米,學Uber,搞粉絲,搞社區,搞活動,卻忘記產品本身是否已經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服務去滿足用戶最初的那個核心需求,是本末倒置。
以下文字,是金錯刀根據他和BLUES的對話進行整理,由于是對話,BLUES有些觀點不是很嚴謹,供大家參考。
Uber的狠招,3個人是如何冷啟動一個城市的?
我的一個朋友BLUES,是迅雷產品總監,最近寫了一篇文章《Uber上海總經理王曉峰談Uber》,刷爆了朋友圈。BLUES是從產品經理角度對Uber這個現象級產品洞察的比較深的人,5月20日晚上,在“微創新實戰公社”里,金錯刀和BLUES(他的公眾號ID:bluemidou)做了一個產品家對話,談了Uber的產品機制、口碑、粉絲模式、數據杠桿等。
我們只聊了一個問題:Uber的狠招,3個人是如何冷啟動一個城市的?
Uber跟滴滴各自狠在哪?
金錯刀:什么是Uber最狠的一招?Uber還是比較奇葩的,跟滴滴的路子不一樣。大家知道,滴滴很生猛,什么是滴滴最狠的一招?就是添加補貼。Uber的玩法跟滴滴不一樣,是另外一種爆品的打法。
滴滴很多人是阿里巴巴出身,擅長搞地推,地推就是上人、上補貼。Uber很多城市就靠3個人,也制造了現象級的產品。我問過一個Uber的司機,他說,兩個打車軟件的量最大,一個是滴滴,一個是Uber。
BLUES用了一個詞匯:冷啟動。做產品,最難的就是從0到100的過程,這就是產品的冷啟動階段。Uber雖然是一家很有錢的公司,估值超過450億美金,但目前在各大城市的運營,堅決不花錢做廣告,他們相信錢買不來真愛。大家看到的Uber的各種活動,佟大為開Uber、Uber叫直升機、Uber舞獅、Uber圣誕節送酒等推廣,都是資源互換,聯合運營,沒有花一分錢廣告費。
BLUES:使用地推的方式,不是互聯網思維。Uber是基于大數據的分析進行派單,互聯網是需要自傳播的,正如小米,在前期是不會花廣告費的。必須是口碑,異曲同工。
Uber的理念是讓司機能掙到錢,那么司機就愿意接單。以前出租車的定價方式,超過多少公里加價,給返程的空馳費用,是因為沒法讓司機在返程接到客人。默認讓去程的乘客掏錢,這是不合理的。Uber會根據乘客乘車的需求強度,判斷出各個層級的熱度區域,讓司機知道如哪兒會有單。類似這樣的熱點地圖,標識出不同的需求強烈層級,對于需求旺盛的地方,會出現溢價,乘客需要花更多的錢,司機也就可以掙到更多。
金錯刀:什么是Uber最狠的一招?我也說說口碑,Uber的確很強調口碑,其實Uber在**有好幾個產品。一個是**Uber,北京沒公里1.5元,比出租車都便宜,車型還好,甚至還有免費的礦泉水送。而且,更狠的是,**Uber是完全不**的,所有收入100%全給司機。**Uber就是Uber的流量產品。Uber還有幾個高端產品:Uber X,Uber BLACK,Uber XL,這些是**的。
BLUES:Uber會給司機非常高額的補貼。一鍵叫車,不需要告訴司機目的地,只要看到有車,一鍵到身邊。司機的目的是掙錢,乘客的目的是更快的到達目的地。Uber就利用經濟杠桿,讓司機為乘客提供快速的高質量服務,大家各取所需。
(實戰公社社員@逄格亮:我現在自從用了Uber就不用其他了,最大的痛點就是能夠快速打到車。司機不挑活。)
BLUES:是的,就是這種爽的感覺。
金錯刀:能夠快速打到車、司機不挑活。這的確是Uber跟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對,就是酸爽。
BLUES:以前用滴滴,會看到,有幾十個司機接到你的打車請求,就是沒有一個司機應答。這個時候,乘客是無力的,不可控感產生不安全感。Uber對司機也有補貼,就是利用經濟杠桿。除了補貼,Uber會根據司機出勤數據,補貼數據,去進行靈活調整。從高額補貼到減少補貼,估計會有很長的試驗期。
Uber最狠的一招:粉絲模式+數據杠桿
金錯刀:Uber最狠的一招,為什么能3個人就能冷啟動一個城市。我認為**還不是口碑,而是Uber采取了一種粉絲模式。滴滴等打車軟件還是采取的利益驅動模式,但Uber是有粉絲的,特別是乘客,有很多的粉絲人群。為什么?
BLUES:是的,Uber開始就建立自己的高端品牌,它的品牌**會高于大多數用戶。正如特斯拉一樣,開始就走高端。比亞迪也是電動車,開始走中低端,后面就很難起來。Uber一開始,就是奧迪、奔馳等高端車,而且是高端司機。**Uber在上海的第一批司機,不是職業司機,是企業老板,是CEO。這樣的人群,就是用戶金字塔的1%的人群。先搞定1%的意見領袖,然后影響老板、CEO他們的公司總監、白領,帶動9%的用戶,加起來的10%,這是用戶群中的核心,從上到下進行輻射,影響更多的90%。所以,雖然是3個人,但用戶的冷啟動不一樣,是有勢能的,從上面俯沖,必然更加迅速影響大眾人群。
金錯刀:是的。粉絲模式就是先搞定發燒友,讓1%的發燒友帶動10%的關鍵人群,再帶動90%的大眾人群。對司機端,Uber也是先搞定那些年輕司機,這也是司機中的發燒友。比如,Uber的司機是有要求的:本地牌照本地人,5年內新車,車價不能低于10萬元。現在,要有老Uber司機的推薦你才能加入。
BLUES:只要有了口碑,信息流高速擴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自然不是問題。再加上一系列的腦洞大開的運營活動,用戶開始自發傳播,而且司機推薦新司機,和乘客推薦乘客一樣,也是有獎金的。
金錯刀:這部分我倒不知道。有個Uber司機告訴我說,Uber太牛逼了。我問:為什么?他說,只有Uber的司機端是能上蘋果APP的,其他打車軟件只能在安卓機上。司機也真是奇葩。
BLUES:前提是被推薦的司機,需要一定的單數,也就是這個司機真正成為Uber司機。就像每個乘客推薦新用戶,會有30元獎勵,新用戶的30元,是立刻到賬的,馬上就可以使用。老用戶的30元,是在新用戶有了乘車行為后,才會到賬。保證被推薦的新用戶是有效的
哈哈,Uber的司機端只有蘋果手機才能用。所以,Uber也是蘋果手機的大客戶。
金錯刀:其實,滴滴也是有大數據算法的,叫滴米,滴米系統是怎么算的?比如3個司機同時搶一個用戶,滴米能判斷出這是一個好活,如果用戶叫車10多秒后才有司機響應,說明不是一個好活。如果兩分鐘后還沒司機應答,終于有一個司機應答,我們就給他滴米,加到一定程度后發現仍沒人搶單,此時用戶已呼叫三次,我們直接給司機加錢,5元、8元、10元一直加到最高16元。
BLUES:是的,我用滴滴打車,自己也使用過加錢的策略。所以滴滴和Uber在產品設計上,從一開始,出發點不同。Uber的產品開發,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打車工具,他**于一個平臺,讓車輛發揮更大價值。最初的模型,是創始人和幾個朋友拋棄掉私家車和司機,幾十個人使用5輛奔馳,看看是否可以滿足用車需求。通過軟件的合理調度,他們做到了。減少了車輛的閑置時間,提升了使用效率。
金錯刀:滴米系統跟Uber算法,最大的不一樣:就是用戶評價的影響力。滴滴的用戶評價是根獎勵不產生直接關系的。Uber的用戶評價體系是跟獎勵直接掛鉤的,好像是你的用戶評價沒有達到5分,就拿不到雙倍獎勵,收入就會很慘。而且,Uber的用戶評價是每周都清零。估計是不好**。
BLUES:是的,Uber司機非常重視評價。滿分是5分,如果平均分低于4.8分,他們拿不到獎勵。所以一旦出現一個4分,司機就需要用多個5分來填補。司機評價最重要的兩個指標,乘客評分和接單率,每周進行一次結算。所以,司機非常看中評價,必須提供優質服務。同樣的,系統派單,如果接單率不到80%,那么獎勵就沒有,所以司機幾乎很少拒單。
還有。司機對乘客,也是有打分的。因為也存在個別不好的乘客,例如喝醉弄臟車的。當乘客分數過低,或許也會被判定為不受歡迎的乘客。但這個評價作為數據積累,后面會發生作用。例如同樣是叫車,或許得分高的乘客,更容易叫到車
金錯刀:我先做個自我總結,Uber跟滴滴比起來,最狠的一招:粉絲模式。
BLUES:我總結一個,最狠的一招::數據杠桿。就是前面說的:利用數據讓司機更容易接單,利用分數讓司機服務更好,利用數據讓司機不拒單,利用數據判別優質乘客。
問答:如何搞定前1%的發燒用戶?
@黎明(微創新實戰公社社員):如何吸引前1%用戶,特別是CEO們?
金錯刀:如何吸引1%,首先要看產品定義,因為Uber一開始就是奔著高端用戶而來,所以它對高端用戶的痛點是深度把握的。比如,高端人群喜歡逼格,所以,Uber那些腦洞大開的活動,都是很有逼格的。比如,用Uber叫飛機。
BLUES:1%的CEO的吸引,就是多種因素了。例如Uber本身的品牌**,從美國到**,了解這個產品的人群,多數從國外開始,例如一些CEO在國外就體驗過Uber服務。今晚我和Uber的運營總監,還有一些公司的創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位就表示,她在美國,如果沒有UBER,寸步難行,她都不知道怎么打車。要想CEO開車,必須讓他們知道當司機可以接觸更多平時他無法接觸的人,也是CEO了解用戶的一種方式。
另外,這些當CEO的司機,后來也獲得了意象不到的收獲,獲得了很多重要媒體的采訪,對公司也是免費的廣告。
@騰宇婧(微創新實戰公社社員):曾經有篇文章提到過滴滴的陰謀陽謀也有分析說滴滴未來發展空間無限。請教下兩位老師怎么看兩家公司未來發展的延展性,你們更看好誰?
BLUES:滴滴和Uber的未來發展,都會面臨一個補貼、盈利的問題。這也是互聯網產品有意思的地方,很多東西,開始的時候是不知道盈利方式的。Uber面對的**市場,或許遠比他們的預期更加復雜。從產品理念上來說,我更喜歡Uber。但Uber的發展,一定會非常非常的艱辛。正如現在已經形成產業的**,已經是非常嚴峻的問題。Uber如何應對這個大難題,是很大的一個檻。我對Uber,其實蠻擔憂,但希望它能健康發展。
金錯刀:我自己也說過,滴滴和Uber已經開始大戰了,他們的戰爭是未來的一哥之戰。雖然Uber很厲害,市值已經達到500億美元。但是,我想對會看好滴滴一點。為什么?因為流量,在**,做所有產品,最大的黑暗森林是流量,要知道,滴滴背后是騰訊。Uber現在勢頭很猛,但是到一定程度上,一定會遇到流量問題,**水土比較特別。很多跨國互聯網公司都是**在這上面。特別是,在**,是得**絲得天下!
**的用戶環境太獨特,太復雜。爆品模式也要走**國情。
歡迎大家評論:Uber運營,你最看中什么?
by產品經理BLUES
拓展知識:
uber優惠碼
使用我的 Uber 優惠碼 pkkhd,即可在您的首次 Uber 乘車服務中節省 ¥30。
uber優惠碼
使用我的uber優惠碼se67mue。最新的
uber優惠碼
UBER2US,這個試試
追問
1. 下載UberAPP。
2. 注冊并登陸UberAPP。
3. 進入uber注冊,并綁定支付方式(信用卡或者支付寶);
4.綁定過程中會收到手機驗證碼,注意收到驗證碼后回復短息才能生效;
5. 點擊左上角圓圈,主界面選擇“優惠”。
6.輸入 hvswrue,我試過有30元馬上到賬。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705444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