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123_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_日韩美女免费线视频_成人av三级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前沿拓展: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

平步青云、一馬平川、平易近人、天下太平、不平則鳴、歌舞升平、風平浪靜、平分秋色、太平盛世、平心而論素昧平生、心平氣和、一路平安、虎落平陽、萬丈高樓平地起、四海升平、平心靜氣、平鋪直敘。 微信怎么改名字 首先在手機上面登錄到自己的微信賬號,然后點擊導航欄最右邊的我。 點擊我之后進入到我窗口,在窗口上面點擊頭像。 點擊頭像之后進入到個人信息窗口,在窗口上面點擊名字。 點擊名字之后進入到更改名字窗口,在窗口上面輸入想要修改的名字,然后點擊右上角的保存按鈕。 點擊保存按鈕之后會看到個人信息窗口上面的名字已經修改了。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臺懷仙境,拍攝地點在五臺山三塔寺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山門

魚和先生從五臺山北門進入,五臺山門票145元,六十歲以上人士免費。這里離臺懷地區還有十公里的山路。自駕游便利,魚和先生在山西的游歷,虧了有鐵狗四毛。上午十一辦好入住,進入房間沒兩三分鐘天降雷雨。魚慶幸清晨從代縣縣城出發時沒有下這么大這么急的雨,進五臺山的路也不亞于雁門十八彎。只不過沒有貨車,更沒有重卡。魚真是有福氣。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坐于五臺山臺懷鎮西南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

福氣還不止這些,下午兩點,雨還賴著下,可天晴了。藍天白云悅目賞心。魚和先生撐著傘開始拜謁之旅。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創建于東晉初年。寺碑載唐代、元泰定二年(1325年),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重建過,萬歷年間重修。

第一站殊像寺。五臺山的殊像寺,有五臺山最高的文殊菩薩像。而且文殊菩薩的坐騎狻猊,雙眸威猛四蹄強健孔武霸氣,讓人過目難忘。傳聞這尊神形兼備的狻猊是蕎面胎。寺內正中殊像寺正殿文殊閣,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魚和先生拜謁時殿外部在整修,倒是不影響入內拜謁。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并稱五臺山“五大禪林”,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還是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吳三桂之子吳應龍的妻子三公主的清修地。

下四圖為魚用手機**的。文殊殿內除了看文殊菩薩法相莊嚴外,還要看狻猊神采、八百羅漢過江圖懸山、康熙題匾“瑞相天然”、清代藻井。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寺后西北角修建了一間客堂, **了丈夫和兒子的三公主將其易名為“善靜室”。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文殊殿內文殊菩薩與坐騎猗狻塑像,通高9.87米,是五臺山臺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殊像寺牌樓,在牌樓的南側,上圖圖片的右側有般若井。對了,殊像寺免費!

殊像寺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口天然泉水井。泉水清澈見底,冬天不結冰,夏天清涼甘甜。據《清涼山志》上說,這泉叫“般若泉”。飲此水者能長智慧,去愚癡。般若泉水多做朝貢品。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臺山,住在菩薩頂,非此泉水不飲。明朝五臺山高僧覺玄曾寫詩贊道:“般若池邊止渴時,山瓢一吸樂何支。塵塵煩惱俱消歇,無限清涼說向誰!”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離開殊像寺,奔塔院寺。兩寺距離不遠,一里地光景。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大白塔,塔院寺的標志,更是五臺山的標志。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致,為明萬歷年間所筑。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塔院寺需購香花券十元。到五臺山來,香花券理應花費,魚和先生沒有出示皈依證。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雨在進入塔院寺見到白塔的瞬間停了。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白云以藍天為舞臺盡情變換身姿。白塔從各個角度看都那么高大、雄偉、威儀無比。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塔院寺在臺懷鎮顯通寺南側。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青廟十大寺”之一,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永樂五年(1407年)重修舍利塔時**為寺,改用今名。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中軸線上有影壁、牌坊、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筑。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白塔周遭有轉經筒,魚夾雜在人群中篤定地轉啊轉。九圈后天越發湛藍,白云下的白塔越發偉岸。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清涼山志》載,大白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為阿育王鑄的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之一,名為為“慈壽塔”。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現在的大白塔,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

塔院寺與顯通寺挨著。歷史上,塔院寺就是顯通寺的一部分。顯通寺香花券十元。顯通寺除了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外,還有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圣光永明寺、永明寺等名。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 ,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最早的佛寺之一。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山門前有兩通石碑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現存建筑為清代規模,有各種建筑400余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布局嚴整,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等殿宇。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系木結構建筑。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和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大文殊殿內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大雄寶殿。魚所見過的最華美的大雄寶殿!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系木結構建筑。乃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大雄殿內佛像均為均為明、清雕塑。主尊三世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后為西方三圣觀音、文殊、普賢。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大雄殿后身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無量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外檐磚刻斗栱花卉,內雕藻井,殿內供有無量佛。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普光明殿","法菩提場","逝多園林"等。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在無量殿內一位師父正在為十位信眾舉行皈依儀式,魚在一旁**。心里暗自祝福他們從此刻起皈依三寶,心有所依。不再困惑,不會在物欲橫流的世道中迷失本性。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千缽文殊殿及與它在同一中軸線上的顯通寺的瑰寶包金銅殿和顯通寺最高點藏經殿。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銅殿旁的四座鎏金佛塔。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銅殿旁的四座鎏金佛塔。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在顯通寺看白塔。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顯通寺的老鐘樓。站在樓上視野開闊,風光無限。下面的通道連通塔院寺和顯通寺。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離開顯通寺后有段小插曲。岔路口有三塔寺標記,魚和先生就找去了。標識三塔寺離顯通寺只有一百米,可實際上因為那路途五百米都多,而且一直上山路。到了又發現這里尚未竣工,工程產生的黃泥和著雨水沿著坡往下淌。深一腳淺一腳魚和先生看了已經完工的一些殿堂。沒尋到一個老物件。三塔寺新廟一座,免費。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意外之得,站在三塔寺大殿外的臺級上,望臺懷中心寺廟群,仙境一般美好!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離開三塔寺回到顯通寺、塔院寺共同的朝覲山路上,這時看到白塔好親切。此刻已是下午五點半,有些疲憊。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在臺懷中心寺廟群中,有座五爺廟,也叫萬佛閣。它與顯通寺、塔院寺地域相連,可聯袂拜謁。這里免費。它的山門外有個廣場,這里視野開闊,舉目四望,五臺山美景盡收眼底。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五爺廟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本名萬佛閣,原是塔院寺屬廟,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一條路徑。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五爺廟看古戲臺,龍王殿,萬佛閣,文殊菩薩殿。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龍王殿即五爺殿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五爺廟的文殊菩薩殿。文殊菩薩殿為后建的,殿內為明代塑像,原安厝在萬佛閣,值得一觀。禁止拍照。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文殊菩薩殿匾額

萬佛閣一層佛像為新塑造,原佛像轉到龍王殿后新建的文殊菩薩殿內。新建的的文殊菩薩殿與戲臺、龍王殿在同一中軸線上。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萬佛閣和古戲臺與五爺殿布局圖

五爺廟是魚和先生在五臺山第一天拜謁的最后一站。離開時已經是傍晚六點半。可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寺廟群依舊集聚很多朝覲的人群和旅游的游人。五爺廟山門外的香火騰起的香煙把藍天都遮住了。愉悅讓魚的身體奇跡般地恢復正常。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五爺廟寺廟前地勢開闊,當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

五臺山,清涼國度名不虛傳。魚和先生在八月最后一天來此,有點浪費這消夏的好地方。這時這里的室內外溫度與城區溫差在五至八度之間。尤其室內,魚差不多穿上所帶的全部衣服,還是覺得陰冷陰冷的,只好躲在被窩里取暖。好在賓館被褥干爽。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先生在賓館旁邊的超市為魚買到了饅頭和一罐腐乳。饅頭三元錢四個,非常非常好吃。魚把饅頭從中間剖開,再抹上腐乳,靠著它們,魚游了殊像寺、塔院寺、顯通寺、三塔寺、五爺廟,和先生不間斷走了三個半小時。一點也看不出昨天上吐下瀉的尷尬。而且第二天,魚借助它們提供的熱量,游了五臺山黛螺頂、菩薩頂、大圓照寺、羅睺寺。圓滿完成先生制定的五臺山臺懷地區寺廟群游歷計劃。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平字個性頭像)

補記:

更要感謝五臺山十元一斤的佛珠小米,澄黃澄黃、清香撲鼻。熬成粥配上一塊腐乳,加速魚身體復原,調理好魚的腸胃。魚在想大約是文殊菩薩嫌棄魚,所以讓魚在來拜謁前,將體內腌臜物排凈。

Om Ara Pa Ca Na Dhih(嗡啊惹巴扎那諦)

有關鏈接:

殊像寺寺內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載:“茲殊像禪寺,開基臺畔,結宇山阿。谷邇鳳林,環千巖之紫翠。堂臨鹿苑,俯萬壑之煙霞。峰日梵仙,望層巒于天際。泉稱般若,落清澗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肅穆,群瞻龍象之尊。儀度莊嚴,共禮駿猊之座。青蓮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碧樹幽棲,鐘磬聲聞于嶺外。”

那時,殊像寺寺內有個因失戀而來這里削發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內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后,以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于是下旨撥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殊像寺的文殊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騎猗狻的塑像,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卷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腿上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穗纓。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這尊文殊菩薩于天空顯真容,匠人爭中生智,拿出他廚房和好的喬面,照形捏制。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匠人接著用泥仿塑,卻總是不很理想,便干脆把喬面頭安在塑像上,并貼上一層金,于是這一塑像就有了喬面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云、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塔院寺寺內主要建筑,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設廊屋,東列禪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經閣內木制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寺內以舍利塔為主。臺懷諸寺,群山環峙,塔院寺位居在前,其他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它。人們把高大的白塔看作五臺山的標志。

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尸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有十九座,五臺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據說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摩騰就是看到五臺山臺懷之地似佛祖說之靈鷺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漢明帝在五臺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臺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至遲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臺山了。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臺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并**起寺。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撥款將塔院寺修舊一新。

大白塔位於殿閣之間,塔基為正方形,環周83.3米,通高75.3米。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精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圓盤形狀,其上為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有銅鈕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圓盤邊緣,還吊裝36瑰銅質垂檐,每塊長2米馀,寬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掛風鈴三個,連同塔腰風鈴在內,共有252個。每逢風和日麗,鳥雀圍翔,風吹鈴響,悠然成韻。明朝鎮澄法師;曾有詩先贊曰:“浮圖何漂緲,卓出梵王宮。遠帶青山色,孤標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寶鐸振天風。自是藏靈久,神邦萬古崇”。

在大白塔東側,還有一座高兩丈余磚構文殊發塔,外抹白灰,通體白凈,狀如寶葫蘆。相傳文殊菩薩顯圣遺留的金發,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長1.6尺,寬6寸,足心有千幅輪相和寶瓶魚劍圖,十個足趾有華紋字。據下部碑文解釋,釋迦去世前站在一塊大石上,對**阿難說:“我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到此足印,瞻禮供養,就能免罪消災。”唐玄奘取經時,把這佛足印也拓下帶回,唐太宗敕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廟。明萬歷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圖刻石,供養在大白塔下。寺內現存其它蒙、藏、漢文各類碑記數十通。

顯通寺, 位于山西五臺山中心區的臺懷鎮北側。 相傳白馬寺建成以后,兩位天竺高僧邇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建了座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世稱"**第二古寺" ,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最早的寺廟之一;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再賜"大護國圣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為大顯通寺;1954年修繕左右配殿;1956~1957年翻修無量殿;1973年,忻州市市**投資維修顯通寺;1974~1977年翻修西禪院;1976年,辟為忻州市博物館館址;1979年修繕藏經殿;1982年鋪墁庭院,修繕東方丈院;1984年修繕夢樓糧倉;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達999平方米。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并入五臺山古建筑群。

銅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用銅10萬斤鑄成的。殿建平面見方,寬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殿內上層四面6扇門,下面四面八扇門,殿內四壁上有小佛萬尊,金光閃閃,灼灼照人。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殿**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銅殿是在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

銅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僅東西兩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鐵補鑄三座塔立于原處。銅殿、銅塔皆飾以金箔。銅殿兩旁又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最高層的藏經殿,俗稱后殿,原放藏經,已辟為文物陳列室。其中手工藝品有北魏孝文帝時黃金鎮風印和銅鑄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觀音和脅侍瑪薩,清代燒制的濟公和尚瓷像、蘇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財童子和觀音,銅鑄劉海戲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以及水晶塔、銀塔和各色景泰藍供件等。書畫有北宋開寶年問印刷的雷鋒塔藏經,元初趙子昂夫婦畫的馬和觀音,明沈周繪的關云長,明丁云鵬在小小的菩提葉上面的十八羅漢等。最尊貴的要數原奉供五臺碧山寺,顯通寺文物陳列內展出的華嚴經字塔。字塔長1丈7尺,寬5尺,由白綾和黃綾裱糊而成,上書《華嚴經》80卷,計600043字。綾上寫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正好組成了一幅寶塔圖案。遠望象是綾上用工筆畫的七級高塔,塔身嵌以樓閣佛像,飛檐吊以風鐘,塔邊飾以花卉,十分形象。蓮花的細莖,風鐘的吊繩,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華嚴經字塔系清康熙年間蘇州三寶**許德心用十二年功夫書成。

五爺廟本名萬佛閣, 萬佛閣創建于明代,現在建筑多為清代重修后的遺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臺。坐東朝西這座兩層三檐歇山頂建筑名為文殊殿,系明萬歷四十四年創建,面寬三間,三檐歇山頂,四角翹出,檐建繁復,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明柱圍廊,玲瓏剔透,很像一件內部鏤空的工藝品。在五臺山眾多佛殿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三位菩薩,騎綠毛獅子的是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是普賢菩薩,騎神獸的是觀音菩薩。殿內下層 左、右、后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內或兩排或三排布滿了高三寸有余的泥塑貼金小佛像。二層樓上正中懸有明萬歷年間澆鑄的火銅鐘一口,重約3500公斤,較顯通寺銅鐘略小。殿臺中間供奉地藏王菩薩,左側立有地藏王菩薩的**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其塑像為員外裝束打扮。傳說,地藏王菩薩當年開創九 華山道場時,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肯賣地于地藏王菩薩。后來員外的兒子卻把這片地奉獻了出來,并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所以在這里的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親卻屈尊下首。另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兩側,還各排列五尊塑像,統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后三壁上同樣立有木制方格,格內置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梁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共約有雕塑小佛像萬余尊,故而文殊殿又稱萬佛閣。該寺院也以這座佛像眾多的萬佛閣命名。“**”中,文殊殿內的塑像曾一度被毀,變成空殿一座。1982年,將妙德庵的神像移到此處后,又恢復了原來的文殊殿。

五龍王殿坐北向南,當地人稱作龍王廟。創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國年間。重建時,在殿外又加建了一個抱廈前庭,前庭通體雕刻富麗堂皇,圖案精美卓絕。過庭兩側還置放了 半副鑾駕各l5件,分別是:龍頭杖、三塵兩刃刀、飛龍兩刃刀、青龍偃月刀、飛龍刀、朝天鐙、蛇盤長矛、竹節金笊籬、云棒、提鏤槍、荷包大槍、萬字槍、蓮座荷風錘、平字禪仗、蓮座禪仗等。古時,鑾駕是古代禮儀制度中對各種儀仗器物的最高稱謂,只有皇帝和重臣外出巡視時才由眾儀衛各執一件,排列在前后左右,造成一種威嚴而隆重的氣氛。但在寺廟里擺放有鑾駕,不僅在五臺山,就是在全國也絕無僅有。龍王殿原來的式樣、布局,都隨著1917年的這次重建而匿跡,這就 使得五龍王殿在結構上與五臺山其他寺廟相比顯得更雍容豐滿,就連大殿正面的檐臺也顯得寬闊多了。殿內供奉金臉五龍王,俗稱五爺。

有關鏈接內容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致敬!

拓展知識: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

這個沒有啥的自己喜歡或者認同的頭像就行,

平字微信頭像圖片

有吉利服的頭像,有-底部咨詢-88的頭像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627427663.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浙江省| 建德市| 响水县| 汝南县| 哈尔滨市| 墨竹工卡县| 昌乐县| 漠河县| 太白县| 通榆县| 安阳市| 昌黎县| 通化县| 砚山县| 钦州市| 海城市| 江川县| 临沭县| 建平县| 榆社县| 萍乡市| 华蓥市| 沙河市| 洪雅县| 汉沽区| 乳山市| 德清县| 荆门市| 望都县| 高阳县| 沅江市| 苍山县| 温泉县| 清新县| 都昌县| 泽普县| 江都市| 大英县| 西丰县|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