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你知道有多少個繁體字在內地合法復活了?》來源于:由作者:陳宣玲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錢鍾書生前使用的名片和他寫在名片上的簡繁字并存的手跡)
楊絳逝世,各種悼念和追思,免不了要提到她已故的
(錢鍾書生前使用的名片和他寫在名片上的簡繁字并存的手跡)
楊絳逝世,各種悼念和追思,免不了要提到她已故的夫君。
楊絳的夫君叫什么名字?以下三項請選擇:
( 1 )錢鍾書;( 2 )錢鐘書;( 3 )錢 鐘 書。
選擇 3 的同學零分。
(程老漢看到楊絳逝世后的那段時間, 有繁體字電視臺 的好些個節目都把楊絳丈夫的名字寫作“ 錢鐘書 ”,連名牌欄目的graphic都這樣出,醒目的題版,來一條他的語錄, 底端 來個破折號,破折號之后 一本正經 跟著“ 錢鐘書 ”三個字。真痛心。)
選擇1“錢鍾書”, 100 分。
選擇 2 “ 錢鐘書 ”, 100-1=99 分。
為什么?
1950 年代實行漢字簡化改革,本來沒多大關系的“鍾”與“ 鐘 ”被合并為“鐘”,所以簡化字寫作“錢鐘書”沒錯。
但為什么扣 1 分呢?因為 2013 年“鍾”字已經恢復使用。
2013 年 6 月 5 日,國務院公布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制定的《通用規范漢字表》,恢復使用了幾個繁體字,其中就包括“鍾”字。按此規定, 2013 年 6 月之后,該用“鍾”字的“姓氏人名”就該用“鍾”字。此其一。
觀錢鍾書本人手跡,多用繁體字,有時也用簡化字,但無論寫繁寫簡,他總是將其名字的第一個字寫作“鍾”而不是“鐘”,更不是“ 鐘 ”。此其二。
雖然國家語委 2013年才公布恢復使用“鍾”字,但1998年逝世的錢鍾書生前的名片就已經印成“錢鍾書”了。(請參考題圖)此其三。
程老漢十分擁護簡化字。但程老漢認為,簡化字千好萬好就一個不好,把本來沒有多大關系的同音字強行合并硬性捆綁,造成許多混亂。
比如,“后”與“ 後 ”。“后”是指王、王后,“ 後 ”是指方位、時序、順序等。
比如,“面”與“麺”。“面”指臉,“麺”是食物。
比如,“舍”與“ 捨 ”。“舍”是名詞,指居所;“ 捨 ”是動詞,指放棄。這倆被拉郎配之后,不僅字義上造成混亂,而且存活下來的這個“舍”字還很意外地變成多音字(多音字),造成讀音上的混亂,比如,“舍利子”的“舍”應該讀去聲 sh è,許多人都錯誤地將它讀成上聲 sh ě。
比如,“干”取代“ 乾 ”與“ 幹 ”,一字兼三職,既是“天干”之“干”,又可“干預”到“ 乾 杯”,還可“干涉”到“ 幹 部”,基本上就是領導一切。
程老漢從小學簡化字長大,這些合并字對程老漢的思維還真產生過干擾。
比如, 讀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還以為是“商的前后都承受使命不怠惰”,而其實人家是說“商的先王承受使命不怠惰”。“ 后 ” = “王”。
又比如,程老漢曾長期認為皇帝的大老婆之所以叫“皇后”,是因為她是皇帝后面的那個女人。這固然是“皇后”之稱謂的原因之一,但寫成“皇后”而不是“皇 後 ”的主要原因同上,還是:“后” = “王”。
《說文》:后,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
但學習簡化字的我輩,認字之初并沒有接收到這樣復雜的信息。
不過話說回來,文字是約定俗成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推行使用,這些捆綁夫妻漸漸被大家接受。
如今,我們寫出“后面”,別人不會以為我們在講“皇后的臉”;寫“吃面”,不會被 認為 是“吃臉”;寫“干爹”,不會被認為是“干掉爸爸”。
只是在從簡化字轉換回繁體字時,許多人會蒙圈。比如“皇后”變成“皇 後 ”,“岳飛”變成“ 嶽飛 ”,程老漢還見過書法家把“舍利子”寫成“ 捨 利子”,阿彌陀佛!那位書法家是一流的大書法家,程老漢看到他這樣寫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刻也不敢說他的姓名。阿彌陀佛,古時候“舍利子”就寫作“舍利子”,世上沒有“ 捨 利子”。
也許你可以認為這也無傷大雅,反正大家知道那個意思。
但用于人名,可能就有傷大雅了。不要講像錢鍾書這樣的文化名人,一輩子用了他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他是“錢鍾書”而不是“錢 鐘 書”,就算是個路人甲,當他告訴你他的名字是這個“鍾”字,你卻用了那個“ 鐘 ”字,然后你就很難跟那位叫“鍾”的人繼續聊天了。
“鍾”作為名詞指盛器( chéng qì ,讀如“成器”),比如“書中自有千鍾粟”;盛器具有集納的功能,故“鍾”引申為動詞,是“聚集”、“集中”的意思,“ 鍾 愛”、“ 鍾 情”、“情有獨鍾”就是這個字。
而“ 鐘 ”是響器、計時器,比如“敲 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 鐘 聲到客船”、“時 鐘 ”,都是這個“ 鐘 ”。
“鍾”與“ 鐘 ”在作為樂器時,是通假字,“鍾”通“ 鐘 ”,“ 鐘 ”也通“鍾”,從古代就混用了。比如編鐘,在古籍里,有的作“編 鐘 ”,有的作“編鍾”;“窈窕淑女, 鐘 鼓樂之”,也有古籍作“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程老漢猜測,這可能就是 1950 年代進行文字改革的前輩們將它倆合并的理由吧?
而在 2013 年 6 月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之后, 《通用規范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寧教授專門解釋了國家為什么恢復使用“鍾”字,他說:姓 “ 鍾 ” 和姓 “ 鐘 ” ,本屬于兩個姓氏家族,取消 “ 鍾 ” 字后,給這兩個姓氏造成混亂。因此恢復 “ 鍾 ” 姓。
王寧這話也帶出一個信息:從 2013 年 6 月起,“鐘”只是 “ 鐘 ”的簡化 字 ,不再代表“鍾”字。
錢鍾書的“鍾”字,是無錫錢氏族譜里排給錢鍾書他們這一代的輩分字。錢鍾書老爸錢基博有個孿生弟弟叫錢基厚,錢基厚有個兒子叫錢鍾韓,是工程熱物理學家。
就是說,錢鍾書他們這一代是“鍾”字輩,他們的父輩是“基”字輩。
從宗族禮法上講,輩分非常重要,亂了輩分是宗族之大忌。
這可能就是錢鍾書堅持寫了一輩子“鍾”字的原因。
這事上,跟錢鍾書有一拼的是**。
1956 年的文字改革,“镕”字被作為“熔”的異體字而廢止。但**堅持將自己的名字書寫為**而不是**,道理跟錢鍾書的堅持是一樣的:镕字是他們朱氏族譜里表示輩分的字,**有個堂弟就叫朱镕墨。朱镕墨就是朱經冶,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搜索一下**、朱經冶。
二三十年前,**已經當了很大的官,但計算機里簡化字的字庫還很初級,根本沒有這個“镕”字,媒體遇到**的大名都非常頭痛,程老漢見過媒體以這種形式來報導他:朱(金容)基。
1992年10月,**當選****政治局常委, 1993 年 3 月,**出任國務院第一副**,這個“镕”字成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避無可避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國家這么高級的領導人這么堅持這個字,國家語委你好意思不搭不理嗎?
當年 9 月,國家語委發出《關于“镕”字使用問題的批復》,其中說到:“‘镕’字的另外幾個義項是‘熔’所不具備的,因此,當人名用字中‘镕’表示‘熔化’以外的意思時,‘镕’不是‘熔’的異體字,可繼續使用,并按偏旁類推簡化原則,‘镕’字應作‘镕’。”
國家語委還真能給自己找轍。
這里,“偏旁類推簡化原則”的意思是,在簡化字版本里,金字旁要按簡化字的來,“ 鎔 ”寫作“镕”。
就這樣,“镕”字王者回歸!
真叫做官大一級壓**,狹路相逢勇者勝!
事實上, 1950 年代的文字改革是相當激進的。按照最高指示,簡化字要做到:形體簡化、數量精簡。這可能就是當時合并了大量同音字、諧音字的根本原因。程老漢推測,毛老爹大約是為了在基層迅速掃盲吧,說來也是用心良苦。
那次文字改革不僅目標激進,而且用上霹靂手段,敢于妄議者斗倒斗臭。
當時的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曾在 1958 年 2 月舉行的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上做專題報告,其中有這樣的話:“一些右派分子利用共產**整風的機會,對文字改革進行了惡毒的攻擊,說漢字簡化搞糟了,要國務院撤回漢字簡化方案。簡化漢字是符合廣大**利益的好事,反**的右派分子自然要反對,把它說成壞事。我們從廣大**利益的立場出發,應該肯定:漢字簡化確實為億萬兒童和文盲辦了一件好事,是搞好了而不是搞糟了。”
你瞧, 原來搞 簡化字是為“兒童和文盲”辦事。
吳玉章講話里,“惡毒攻擊”、“反**”這些詞,當時和現在都是相當要命的措辭。
為什么文字改革要使出如此霹靂手段?回看一下歷史也許有幫助。
距這次文字改革剛好 20 年前,當時的****也曾進行過一次文字改革,也是將文字進行簡化。 1935 年 8 月中華民國**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 324 個。但是6 個月之后, 1936 年 2 月,**奉行政院命令,訓令“暫不推行簡體字”。這次文字改革以失敗收場。
程老漢猜測, 1950 年代的文字改革之所以用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霹靂手段,應該就是不想重蹈 20 年前文字改革失敗的覆轍。
文字,歷來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政治。
( 以下 三張圖片是 1935 年 8 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那次文字改革只維持了半年就被廢止 )
經過半個多世紀之后,當年霹靂手段矯枉過正而埋下的一些疙疙瘩瘩開始越來越硌腳了。
比如,口語詞 “ 尅 kēi” 的使用頻率很高,被簡化成 “ 克 ” 后,造成讀寫分裂,人們見字而讀 kè ,無法理解“挨 kè ”是挨了個啥。
就這樣, 2013 年的 《通用規范漢字表》讓 4 個繁體字復活了:“ 剋 ”、“鍾”、 “ 噁 ” 、“硃”。
“鍾”字的復活跟“镕”字的復活一樣,都采用了“偏旁類推簡化”,就是它們的“金字旁”都按簡化字的規范進行類推,而不是整個字恢復到繁體字。
“ 氾 ”、“仝”、“谿”、“ 缐 ”、“甯”,這些字曾被視為“泛”、“同”、“溪”、“線”、“寧”的異體字或繁體字,但它們其實代表了不同的姓氏,也在 2013 年恢復了合法地位,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字表中。
1980年代以來,**內地已陸續恢復使用被合并掉的異體字約30多個。
本文原作者為陳宣玲,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宣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60837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