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
臺媒曝臺積電砸萬億新臺幣擴產2nm
》由作者:陳述采編而成
6月5日,**《經濟日報》、聯合**網等臺媒報道稱,島內企業臺積電將斥資1萬億新臺幣(約合**幣2262億元)在臺中擴大2nm制程產能布局,已向當地監管部門提出設廠用地需求。
實際上,現在談論2nm制程可能有些為時過早,畢竟臺積電和三星的3nm還未實現量產。
按照計劃,三星已宣布將搶先臺積電一步在2022年上半年量產3nm制程,而臺積電之前透露的3nm量產時間是2022年下半年。不過近期行業分析師郭明錤在推特上爆料,臺積電3nm和4nm改良版直到2023年才能實現大規模量產,將導致今年的新款iPhone只能使用5nm改良版和4nm制程。
至于更下一代的2nm制程,**《工商時報》報道稱,臺積電去年開始進入2nm研發,計劃于2025年開始量產。而三星芯片代工業務的高管也曾在去年10月透露,該公司有望在2025 年下半年使用其2nm制造工藝量產芯片。這凸顯出兩大晶圓代工巨頭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近兩年二者均曾宣布大規模投資計劃。
當然,英特爾也是目前世界上仍有意愿且有條件研發先進制程的三大玩家之一。該公司今年4月透露,預計下一代Intel 18A制程(相當于1.8nm)將提前在2024年下半年投產。英特爾CEO基辛格甚至認為,該公司將憑借其18A制程再次成為工藝性能的領導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特爾已經下單荷蘭A**L近20億**幣一臺的高數值孔徑極紫外光刻機。
事實上,在當下這個時間點,臺積電等半導體制造巨頭在追求制程升級的同時,也應該思考一下2nm及更先進制程的市場空間問題。畢竟在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能滿足大多數需求的背景下,隨著以往先進制程的最大用戶——智能手機的增長到達天花板,如果沒有同等量級的新使用領域出現,將無法分擔2nm等更先進制程的研發生產成本,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尖端工藝性價比降低,用戶越來越少。
美國喬治敦大學沃爾什外交學院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發布的數據顯示,臺積電一片采用3nm制程的12英寸晶圓,代工制造費用約為3萬美元,大約是5nm的1.75倍。在裸片(die)面積不變(即升級架構,不增加晶體管數量)、良率不變的情況下,未來蘋果A17處理器如果采用3nm制程,成本將上漲到154美元/顆,成為iPhone成本最高的部件,而5nm的A15處理器只是iPhone 13的第三大成本零部件(低于顯示屏和攝像頭模組)。
目前,臺積電即將量產的3nm制程的用戶尚不明朗。2021年12月,臺媒“Digitimes”曾報道指出,用得起臺積電7nm以下先進制程的客戶越來越少,大部分客戶都停留在7nm,5nm以下大客戶只有蘋果、聯發科、高通、AMD、英偉達、賽靈思,以及跨界的谷歌和特斯拉等大企業。至于還沒量產的3nm,客戶更少,除蘋果外,英特爾將是第二家采用臺積電3nm制程的大客戶。
更遠一點的2nm,島內媒體目前能想到的客戶也只有蘋果和英特爾等大公司,而隨著英特爾自己量產18A制程,未來是否還會在臺積電下單尚不得而知。《工商時報》報道稱,由于臺積電第一批2nm芯片將在2026年交付給客戶,目前還不清楚蘋果哪些芯片使用2nm制程。有分析師推測,英特爾將在其代號Lunar Lake的處理器中,使用臺積電的2nm來制造圖像模塊。
其實如果沒有美國**,華為無疑也將是臺積電最先進制程的用戶之一,這對于臺積電攤薄研發成本等方面相當重要。但事與愿違,盡管臺積電“貴為”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在技術、設備等方面仍受制于美國。
財報顯示,臺積電2021年總營收為1.59萬億元新臺幣(約合**幣3549億元),同比增長18.5%;稅前凈利潤為6631億元新臺幣(約合**幣1480億元),同比增長13.4%。而在2020年,這兩項業績指標的增速分別為25.2%和50.0%。相對來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688981,診股)的營收規模僅為臺積電的十分之一,但增速要更快。財報顯示,2021年中芯國際未經審計的營收為356.31億元,同比增長29.7%;凈利潤為107.33億元,同比增長147.8%。
本文由陳述采編自網絡轉載,如有侵權 請聯系站長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陳述,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60737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