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筆記本CPU天梯圖(含酷睿十代移動版)》來源于:由作者:陳國建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intel的移動版處理器,從第八代直接跳到了十代,來了一次飛躍。由于涉及型號較多,極速空間筆記本CPU天
intel的移動版處理器,從第八代直接跳到了十代,來了一次飛躍。由于涉及型號較多,極速空間筆記本CPU天梯圖長高了,所有的型號全部重新校對了位置,在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酷睿十代筆記本處理器的性能表現。
讀圖提示
1、極速空間CPU天梯圖并不是單純采用某個軟件的跑分,可以看做是站長給其的一個綜合評估,數值不包含核顯性能和AVX-512。
2、第十代酷睿筆記本處理器的排行有諸多難點,如i7-1065G7(15W)和i5-10210U,性能相近。站長以i7-8565U為參照物對二者進行了比對。
其分析過程可閱讀《酷睿十代筆記本處理器排行,i7-1065G7意外落榜前三甲》
3、評測和推導二者同步進行。
站長閱讀了大量測試資料,但很多數據并沒有說明測試環境,站長對此持有謹慎態度。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而,在衡量處理器性能時候,實測和推導是同等重要。即使是同品牌同機型,在不同模式下實測結果也會相差30%甚至更大。我們也無法把所有第十代酷睿筆記本集中到一起來一次PK。推導不僅可用于對測試數據的檢驗,也用于新型號缺少評測時的預估。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4、選筆記本不能完全照搬處理器排行榜。
雖然i7-1065G7略輸給i5-10210U,但其10nm工藝、更優秀的Sunny Cove微架構,如果在其余配置(顯卡內存硬盤)和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應首選新架構型號。
此文內容和天梯圖均為小蟲站長原創。
極速空間筆記本CPU天梯圖5.0版的解讀
1、同一型號處理器性能并不完全相同。
移動處理器和桌面版CPU不同,臺式機由于散熱不是大問題,同一款處理器在不同的主機中,可以說性能“基本相同”。但對于移動處理器,哪怕核心線程數量、頻率相同,但在不同的筆記本上,其性能可以相差30%甚至更多。比如i7-8550U,在功耗25W時的性能比在10W的時候,要高50%。
2、把高端臺式機處理器放在筆記本中,性能會下降。
一些筆記本電腦采用了臺式機處理器,如i5-9600K,i7-9700K等,由于散熱比臺式機差太多,一般的模具承受不住95W的TDP,而做了功耗限制,限制功耗的最好辦法是降低睿頻,因此其性能要比臺式機差一截。但這點在圖上并沒有反應出來。
3、此圖不完全按照跑分,根據TDP的不同,考慮了睿頻持久性因素。
在現實中,有兩個學生,甲長期考90分但沒有考過100分,乙一般只能考80分,但偶然有時考100,很顯然,甲的成績更優異。
CPU的測試軟件通常時間短,幾分鐘內完成,實際上這是CPU的短時間能達到的性能,時間稍微長就“撞墻”(溫度墻和功耗墻),性能立刻大幅度下降,類似上面的例子,根據短時間的跑分去衡量筆記本處理器性能,就容易出現誤判。
i9-9980HK,8核16線程,2.4~5GHz,無論從睿頻還是線程,都比i7-9700K高,為什么要排在下面?
如僅按照測試分數,肯定i9-9980HK更高。但是,測試軟件只能代表短時間的峰值,PL1功耗對睿頻影響很大,時間通常為28秒,實際大型游戲并不會這么短時間,極速空間的筆記本CPU天梯圖更要考慮的“高負載下持續輸出能力”,特別是標壓型號,因為它們主要用在游戲本和移動工作站中,對于應的工作任務壓力大,必須要考慮了睿頻持久性因素。筆記本處理器在高負載下很容易撞墻降頻,如果某筆記本散熱出色,并解鎖了功耗墻提供更高的TDP,如達到比95W,那么超過i7-9700K是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只能按照官方TDP 45W去排序,不能自己想象某個筆記本已經解鎖了功耗墻,然后性能就超過9700K了。當然,純屬按跑分排序,把i9-9980HK排在上面,也沒問題。
那么,i9-9980HK能在重度負載下能維持多高的頻率呢,可以通過下面的一款實例就能看出。
由于沒有找到i9-9980HK的實測,用一款類似的i9-9880H作為參照物。
HP暗影精靈5 Plus(i9-9880H 8核16線程,2.3~4.8GHz,搭配RTX2080顯卡,雙風扇五熱管),滿載狀態下,CPU溫度最高93℃,此時功耗60W,已經超過TDP限制,但頻率只能維持在2.8GHz,可以看出和最大睿頻值相差巨大,睿頻就基本代表跑分成績。
又如,i5-7300HQ和i5-8250U,如果只看跑分,8250U比7300HQ高,但由于其TDP的限制,在25W的時候只能堅持28秒,在44W時候只有2.44毫秒(1秒=1000毫秒),玩游戲28秒顯然是不行的,極速空間筆記本CPU天梯圖中的排序考慮了這一因素,但注意,由于不同本本的設計有很大差異,有的本本由于簡化了散熱設計(降低成本),或者由于廠商的過于保守功耗墻比較低,這就會導致相同處理器在天梯圖上的位置有偏差。
4、不屬于酷睿和銳龍架構的,性能都惱火。
圖中有的型號既不屬于酷睿,也不屬于銳龍,一般用戶只看名稱難以識別。此類筆記本的特點是”三低“:價格低,性能低,功耗低。需要較好的性能,則要在intel的酷睿(七代之后)和AMD銳龍里面選擇,而intel N開頭并非酷睿架構,AMD這邊的A系列和E系列也非銳龍,都屬于難兄難弟,不能對其性能抱有希望。
導讀:賽揚兩兄弟,一個天上飛,一個地上追>>
5、關于銳龍移動版
R5-3500U、R7-3750H等,看名字是3000系列,但并不是銳龍三代,而是二代,銳龍三代是ZEN2架構,不是ZEN+。
第二代銳龍移動版(ZEN+架構):R5-3500U、R7-3750H等。
第二代銳龍桌面版(ZEN+架構):R5-2600、R7-2700等。
從上面看出,同樣為第二代銳龍,二者的命名上,移動版是3開頭,桌面版是2開頭。
銳龍移動版無高端型號,R7-3750H不配戴上R7的光環。
在桌面版,銳龍5的對手是i5,銳龍7的對手是i7,而到了移動版上,AMD慫了,R7-3750H的對手并不是intel的i7,而是i5,實際連i5-8300H還不如。二者雖然頻率一樣,但R7-3750H的TDP只有35W,i5-8300H為45W,R7-3750H為ZEN+架構,核心效率比酷睿八代低5%,這兩個因素疊加導致其性能大約只有i5-8300H的92%左右,而且可能更低。R7-3750H的 cTDP為12-35W,如果低于30W可以說不配擁有H后綴,低到12W那就比3700U還惱火。第一代銳龍移動版R5-2600H的cTDP都可以達到35~54W,目前尚不清楚AMD為什么在第二代移動版的TDP開了**,可能是主攻輕薄游戲本方向吧。
本文原作者為陳國建,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國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52435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