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2021年北京高考語文試題(含答案)word版》來源于:由作者:陳戀萱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需要PDF版本的學生或者家長,可以私信我哈!即刻奉上】2021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需要PDF版本的學生或者家長,可以私信我哈!即刻奉上】
2021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
語 文
本試卷共 10 頁,150 分。考試時長 150 分鐘。考生務必將**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
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題共 5 小題,共 17 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 1-5 題。
材料一
機器學習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它通過設計算法,讓計算機可以從有限的觀測數據中分
析并獲取規律,然后利用“學習”到的規律對未知數據進行預測,從而幫助人們完成應用任
務。運用機器學習解決應用問題,一般包含如下幾步:首先是對觀測數據作預處理,然后是
從觀測數據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對特征進行轉換,最后是構建函數并利用它進行預測。
傳統的機器學習主要關注預測函數的構建,至于特征,則一般是通過人為地設計一些準
則,然后根據這些準則從觀測數據中獲得。對機器而言,這可看作是一種“淺層學習”。由于
淺層學習有時不能很好地獲得有助于提升預測準確率的特征,“深度學習”應運而生。
深度學習需要構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讓機器自動從觀測數據中學習到有效的特
征,幫助提升預測的準確率。“深度”與數據處理過程的組件數量密切相關,深度模型的原始
輸入與輸出結果之間有多個組件,每個組件都會對數據進行加工,并影響后續組件。當得到
最終的輸出結果時,我們并不清楚每個組件的貢獻是多少,判斷每個組件對輸出結果的影響
稱為“貢獻度分配”問題。以下圍棋為例,每當下完一盤棋,我們會思考哪幾步棋導致了最
后的勝利或失敗,判斷每一步棋貢獻的多少就是貢獻度分配問題。該問題在深度學習中至關
重要,解決起來也非常困難。
目前,深度學習大多采用“人工神經網絡”來實現。人工神經網絡內部包含多個層次,
正好能滿足深度學習的“深度”需求。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快速發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
經網絡模型從早期的五至十層增加到目前的數百層,這極大提高了特征提取與轉換的能力,
也使預測的準確率隨之上升。
深度學習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
們要想在方興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機,牢固掌握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是必
要條件。
語文(北京卷) 第 1 頁(共 10 頁)語文(北京卷) 第 2 頁(共 10 頁)
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機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從數據中尋找到某種規律。
B.機器學習從數據中學到的規律可以用函數來表示。
C.機器學習完成特征提取與轉換后就可以進行預測。
D.淺層學習無需人工干預,完全依賴機器自主完成。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深度學習”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可以更好地處理數據特征,更準確地預測。
B.數據處理過程中的組件數量會影響其深度。
C.數據處理過程中影響最大的組件不難確定。
D.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代表,已有廣泛的應用。
材料二
人腦神經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組織,包含幾百億個神經元。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沒有
物理連接,它們通過突觸進行互聯來傳遞信息。神經元可被看作是只有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
的細胞,突觸將一個神經元的興奮狀態傳至另一個神經元。突觸有強有弱,其強度可以通過
學習或訓練來不斷改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個神經元的狀態是興奮還是抑制,取決于它
從其他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量以及突觸的強度。當一個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量總和超過了某
個閾值,細胞體就會興奮,產生電脈沖,電脈沖通過突觸傳遞到其他神經元。可以認為,在
人腦神經系統中,每個神經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經元如何組成網絡。
受人腦的啟發,科學家構建了一種在結構、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擬人腦神經系統的計
算模型,稱之為“人工神經網絡”,簡稱“神經網絡”。在機器學習領域,神經網絡指由很多
人工神經元相互連接構成的系統,這些人工神經元一般被稱為節點,每個節點本質上是一個
函數。神經網絡不同節點間的連接被賦予了不同的權重,每個權重表示一個節點對另一個節
點影響的大小。每個節點的“興奮”或“抑制”,由來自其他節點的數據信息與節點間的連接
權重綜合計算得到。
深度學習利用神經網絡構建模型,可以對數據進行更好的特征提取與特征轉換,從而得
到預測準確率更高的函數。除了神經網絡模型,深度學習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網絡”等其
他類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經網絡能借助相關算法較好地解決貢獻度分配問題,它成為了深度
學習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兩則材料取材于邱錫鵬的相關著作)語文(北京卷) 第 3 頁(共 10 頁)
3.根據材料二,下列對人腦神經系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一個神經元是興奮還是抑制的狀態不全由其自身決定。
B.一個神經元接收到其他神經元的電脈沖以后就會興奮。
C.人腦神經系統中神經元本身不如神經元如何組網重要。
D.人腦神經系統啟發了深度學習中一種主要模型的構建。
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人工神經網絡在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是無可替代的。
B.深度學習進行預測的能力與其模型的層次數量密切相關。
C.溝通不同神經元的突觸的強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變。
D.人工神經網絡模型被深度學習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據以上兩則材料,說明深度學習“應運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經網絡在深度學習中
的作用。(5 分)
二、本大題共 6 小題,共 24 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題。(共 18 分)
夫儒生,禮義也;耕戰,飲食也。貴耕戰而賤.儒生,是棄禮義而求飲食也。使.禮義廢,
綱紀敗,上下亂而.陰陽謬,水旱失時,五谷不登,萬民饑**,農不得耕,士不得戰也。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夫禮義,無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須【1】禮義而成。猶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動者待不動者。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或無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戰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
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
說,**尊榮,故不足貴。夫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之位若脫屨者,居位治職,功雖
不立,此禮義為業者.也。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重禮愛義,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聞伯夷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薄夫敦.,鄙夫寬。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段干木【2】闔門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閭,秦軍聞之,卒不攻魏。使魏無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強國也,兵無不勝。兵加于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闔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眾,功莫大焉,賞莫先焉。
齊有高節之士,曰狂譎、華士,二人昆弟也,義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齊,以.
此二子解沮【4】 齊眾,開不為.上用之路,同時誅之。韓子善之,以為二子無益而有損也。
夫狂譎、華士,段干木之類也,太公誅之,無所卻、無所全;魏文式之,卻強秦而全魏,
功孰大者?狂譎、華士之**,干木之節也。使韓子善干木闔門之節、高魏文之式是也,則善
太公之誅非也。使韓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則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為有
功,是韓子不賞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論衡·非韓》)
注釋:【1】須:等待,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戰國時魏國隱士。【3】魏文:魏文侯,戰國初
魏國君主。【4】解沮:瓦解、渙散。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貴耕戰而賤.儒生 賤:輕視
B.使.禮義廢,綱紀敗 使:假如
C.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 防:防備
D.薄夫敦.,鄙夫寬 敦:敦厚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 分)
A.
B.
C.
D.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以儒名而俗行
名義上是儒生,行動卻跟一般人一樣
B.不徇爵祿
不為了爵位和俸祿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見
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責干木的**行、貶低魏文扶軾致敬
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齊眾
**為.善
開不為.上用之路
此禮義為業者.也
國之所以存者.
上下亂而.陰陽謬
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語文(北京卷) 第 5 頁(共 10 頁)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韓非認為儒生沒有用處只有害處,本文認為儒生很有用處,不應拋棄。
B.本文贊賞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軾致敬的做法,認為功勞很大,無法超越。
C.韓非認為留著狂譎、華士沒有好處只有壞處,因而贊賞太公殺了他們。
D.本文認為狂譎、華士與段干木是同一類人,對保全國家沒有什么用處。
10.本文第一段體現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對立的事物之間也有相互依賴、相互促成的
一面。請結合本段相關語句,用自己的話談談作者是如何闡明這一思想的。(6 分)
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6 分)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注】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
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
【注】言:德。
孔子為什么把學習與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請從“六言六蔽”中任選兩個,用自己的話
加以解釋。
三、本大題共 5 小題,共 26 分。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 12-14 題。(共 12 分)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
【1】
蘇軾
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2】 ,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3】 。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注釋:【1】此詩作于蘇軾被貶惠州時。一日蘇軾游白水山佛跡巖,夜聞其子蘇過誦陶淵明《歸園田居》,
于是作此詩。【2】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華顛:頭發花白。
12.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
...的一項是(3 分)
A.“環州多白水”四句寫景,寫惠州被群山環繞,幽僻而蒼涼。
B.“東家著孔丘”四句,寫出了當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風純樸。
C.“周公與管蔡”二句,設想彼此對立的人也會向往安居于此。
D.“我飽一飯足”二句,寫生活雖窮困,但詩人仍能感到滿足。 語文(北京卷) 第 6 頁(共 10 頁)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本詩與陶詩都反映出詩人在遠離官場之后,歸隱田園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淵明,在抒寫田園生活時,表達了對勞作的熱愛。
C.陶詩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對仗,作者這首和陶詩也是如此。
D.本詩語言質樸而內涵豐富,正如作者評陶詩所言“質而實綺”。
14.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6 分)
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共 8 分)
(1)古代貶謫之地往往環境艱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這樣描述謫居潯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2)古代詩人多有對“樂”的獨到體會。歐陽修貶滁州,于山林間感慨“禽鳥知山林之
樂,而不知人之樂;_________,_________”。
(3)宋初道士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其名、字、號都出自《莊子?逍遙游》。其名與
號出自“_________”,其字出自“_________”。
(4)骨氣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
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毅,都是骨氣的表現。
16.根據要求,回答問題。(共 6 分)
《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鳳托夢,說道:
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后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
....,真是烈火烹
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
的俗語。……我與嬸子好了一場,臨別贈你兩句話,須要記著: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
各自門。
(1)這里說的“非常喜事”在**中指什么?(2 分)
(2)畫線的部分與**后續情節有何關系?請結合原著,舉例說明。(4 分)
四、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18 分。
閱讀下面作品,完成 17-20 題。
心靈的呼吸
音樂,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蒼涼的存在。許多真誠而樸實的響器的演奏和歌聲,
強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陽光、露珠、微風那樣地真實。我覺得人世間的確有一些美好的聲
音使你無法忘卻,它滲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種子落在你的心上,永遠留在那里,生了根。 語文(北京卷) 第 7 頁(共 10 頁)
父親屋里的墻上,掛著一管竹簫,我只聽他吹過一次。一個秋天的黃昏,我已近十歲光
景,父親獨自到房頂上,背靠著煙囪,手拄著簫。我坐在房頂的一個角落,離父親好遠,我
的心靈感到一片空茫,隱隱地感覺出父親是孤獨而哀傷的。天漸漸地暗黑下來,父親的面孔
已經模糊不清。我不是聽見,是感覺到了有一種很輕飄的、跟夜霧融成一氣的聲音,幽幽地,
靜穆地,一縷一絲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調,我不知道,是從來未聽過的聲音。那
簫聲仿佛是從父親深奧..的體腔內部流泄出來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覺,就什
么也聽不到。父親什么時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們誰也看不見誰,互相沒有說一句話。簫
不吹了,但那個由聲音顯示的情境還在,人和簫聲都不愿意分離。我覺得簫聲是很神秘的,
簫是接通心靈與遙遠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細的血管與心臟相通那樣相依為命的關系。回想起
來,我當年學著寫詩,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遙遠世界的簫,或與簫相似的讓心靈能呼吸的氣管。
簫,只屬于我父親個人,他只為自己吹,不要聽眾。笙和管子,父親經常吹,不是獨自
吹,是跟村里的“自樂班”的人一塊兒,總是在黃昏以后吹。深秋農閑以后,他們幾乎天天
在村里的廣場上吹奏,全村人都能聽到。演奏的聲音,如當空月亮,照遍了每個角落。
父親有兩船笙,一船是黃銅的,從我能記事時起,它就擺在父親的桌上,豎立的竹管如
張開的翅膀,我覺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發出奇異的聲音,就更對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
歲以后,父親置買了一船白銅的,他特別珍愛這白銅的。父親用白銅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
許,懷抱著黃銅的笙坐在一邊學著吹。父親在家里偶然對我說過幾句:指頭按眼,不能按得
太**,聲音都憋**了,音調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隨曲調的命脈而呼吸。我從父親
吹笙前嚴肅的準備動作和神情,開始向他學習,他瘦削的雙手端著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
接觸,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整體:沒有笙,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就沒
有笙。
“先得摸透每個笙管的個性”,父親對我說。他讓我一個音一個音地認識笙。黃昏時,我
坐在屋頂上學著吹,如果父親正好在家,他總認真地聽我吹,很少指點,最多說一句“用心
好好琢磨”。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我吹奏時感到很振奮,整個的生命都感觸到了美妙的
節奏。可以說,我對節奏的理解,就是從吹笙開始的。心靈的吐訴..需要節奏,節奏能把內心
的各種情感調動起來,凝聚成實實在在的音響世界,任何一個音節都不是可有可無的,都不
是孤立的。
父親跟我一塊兒吹,總要檢查我的手和臉是否干凈。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帶我一起去
一處遠遠的精神境界,比走親戚還要鄭重幾分。父親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對面地吹,中
間隔著一張炕桌。我當時覺得這一切的細節確有必要,它表現了一種虔誠的氣氛和心境。 語文(北京卷) 第 8 頁(共 10 頁)
父親沒有讓我吹過管子,說我人還小,容易傷了心肺。笙主要起和聲作用,是柔性子,
它的聲音是**的,而管子的聲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飛翔的鳥,在笙聲的云霧中鳴唱。
管子是用硬木鏤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還鑲著一圈圈的白銅。父親吹管子時,臉憋得
通紅,胸間的氣似乎聚集起來朝上沖,拼命朝高高的頂峰飛躍。父親的嘴異常靈活地吹奏著,
聲音的高低強弱很難控制,每個音節,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從高入云霄的頂峰摔了
下來,把樂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現在我還有一種看法,吹奏時,曲譜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與情緒以及周圍的環
境,都是不可分的。黃昏后,村里的“自樂班”在廣場上演奏時,那情景,那氣氛,表面上
很混亂,塵土飛揚,還免不了有孩子們的哭鬧聲,可是一旦演奏起來,雜亂的一切都融和..了。
“自樂班”的人大都是從口外回來的,年紀都不小了,他們受夠了苦,需要解悶,當他們在
一起合奏的時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調都是很蒼涼的,在蒼茫之中,他們的心像雁
群一般飛越過寒冷的冬天,飛越過苦難的人生。如果我對音樂有一點素養的話,主要就是從
這些充滿了熱汗味和煙塵氣的場合感受來的。
童年時半夜醒來,常聽到沉郁的駝鈴聲在空曠的夜里一聲聲地響著,回想起來,我覺得
那是一種生命的音樂,一種長途跋涉的沉緩而堅毅的節奏。拉駱駝的老漢和一匹匹駱駝需要
這蒼涼而莊重的樂音伴隨著。
我在童年少年時期受到的音樂熏陶,使我形成了對鄉土音樂的迷戀,也使我這一輩子都
無法背離深入骨髓的鄉土氣,也影響了我的詩的氣質。這也就是所有故鄉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漢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
...的一項是(3 分)
A.父親深奧..的體腔內部 深奧:深邃神秘
B.心靈的吐訴..需要節奏
吐訴:吐露、傾訴
C.管子的聲音是峻拔..的
峻拔:尖而細
D.雜亂的一切都融和..了
融和:和諧
18.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
...的一項是(3 分)
A.作者的父親摸透了笙管的特點,當他吹笙時,笙就好像與他融為了一體。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時聲音的高低強弱很難控制。
C.作者屢屢將音樂的記憶融于黃昏的情境中敘寫,有效傳達出蒼涼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飛過冬天”形象而生動地喻指了音樂具有超越苦難的力量。
19.作者寫出了他對音樂的理解逐漸深入的過程,請結合全文內容,簡要分析這一過程。(6 分)
20.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文章標題“心靈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義。(6 分) 語文(北京卷) 第 9 頁(共 10 頁)
五、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65 分。
21.語言基礎運用(共 5 分)
①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欣欣向榮,互聯網應用百花齊放
....。②網絡的發展便捷了人們的
生活,與此同時,給管網治網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③目前各類服務端 APP 都上線了青少年
模式,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隨著短視頻、直播平臺的異軍突起,還帶
來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打賞主播等問題,引起家長的普遍擔憂。⑤事實上,不僅未成年人
需要清朗的網絡環境,對廣大**群眾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網絡空間。⑥網絡上,水軍、黑
公關等頑瘴痼疾反復興風作浪
....,****、**信息屢禁不絕,群眾對此反應..強烈,普
遍期待開展一場網絡大掃除。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加點的兩個四字成語使用得當。
B.加波浪線的兩句有相同的語病。
C.第⑤⑥兩句的位置不能夠互換。
D.末句的“反應”應改為“反映”。
(2)不改變原意,將第②句中畫線并被逗號隔開的兩個語言片段整合為一個。將改寫后
的**寫在答題卡上。(2 分)
22.微寫作(10 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1)文學名著中常有一些讓人心生遺憾又給人啟迪的人物。請從《紅樓夢》《吶喊》《邊
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中選擇一個人物,談談他(或她)為何令你感到遺憾,
又帶給你怎樣的啟發。要求:寫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過 150 字。
(2)為慶祝**共產**成立一百周年,班級要開展“緬懷革命先輩、點燃青春**”的
主題活動。如果讓你參與策劃,你會在活動中設計一個怎樣的核心環節?請說說理由。要求:
簡要說明核心環節的內容,重點陳述理由。不超過 150 字。
(3)請以“醒來的瞬間”為題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
小詩不超過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23.作文(50 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1)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每個人在特定時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個
時代,有人慨嘆生不逢時,有人只愿安分隨時,有人深感生逢其時、時不我待……
請以“論生逢其時”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豐滿,這是草木鳥獸成熟的模樣;但對我們而言,真正的成熟卻不
僅僅指身體的長成……
請以“這,才是成熟的模樣”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考生務必將**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2021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
語文參考**
一、(本大題共 5 小題,共 17 分)
1.B 2.C 3.B 4.A
5.**要點:
原因:淺層學習有時不能很好地獲取有助于提升預測準確率的特征。
作用:①人工神經網絡可用來構建深度學習的模型。
②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可提高特征提取與特征轉換的能力。
③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有助于解決貢獻度分配問題。
④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有助于提升預測準確率。
二、(本大題共 6 小題,共 24 分)
6.C
7.B
8.B
9.D
10.**示例:
①本文第一段通過幾個例子來體現相反相成的思想。
人走路時,腳踩著的路要靠沒有踩著的地方才能成為路。
人的身體要靠手足才能活動,但能動的手足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
②由此得出結論,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用處,但是有用處的事情卻要依靠它;禮
義表面上對人沒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禮義才能完成。
11.**要點:
①通過學習可以加強或提升道德修養,如果不學習就會產生各種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聰慧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無守。
“好信”二句:講求誠信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帶來傷害。
“好直”二句:講求直率而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尖刻傷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亂。
“好剛”二句:喜好剛強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兩個即可) 語文(北京卷)參考** 第 2 頁(共 2 頁)
三、(本大題共 5 小題,共 26 分)
12.A
13.D
14.**要點:
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
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脫也能使
人自得其樂。
15.(1)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
(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而后乃今將圖南(然后圖南)
(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16.**要點:
(1)元妃省親(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2)是**后續情節發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紅顏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潰的
悲劇。例如**寫林黛玉淚盡而亡、賈府最后被抄家等。
四、(本大題共 4 小題,共 18 分)
17.C 18.B
19.**要點:
①作者因偶然聽到父親**,初步地感受到音樂對于生命的意義。
②作者學習吹笙時對不同樂器在音樂上的特點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③“自樂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樂背后的社會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領悟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聲響也具有音樂般的美感。
20.**要點:
①文中寫到的都是吹奏樂器,它們的演奏都有賴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樂是接通心靈和遙遠世界的通道,是讓心靈能呼吸的氣管。
③心靈的吐訴如同呼吸要有節奏,節奏能把內心情感調動起來。
④技巧熟練的演奏會緊貼曲調的命脈,使音調像呼吸一樣自然。
五、(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65 分)
21.(1)D
(2)參考**:
網絡的發展在便捷了人們的生活的同時
22.略
23.略
本文原作者為陳戀萱,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戀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51331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