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小米 MIX 4 評測:時隔三年,小米掏出了一款怎樣的 MIX?》來源于:由作者:陳麗帆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在歷代 MIX 手機中,它可能是最值得大眾消費者購買的一個。
2016 年,第
在歷代 MIX 手機中,它可能是最值得大眾消費者購買的一個。
2016 年,第一代小米 MIX 橫空出世。憑借在當時看來極其夸張的屏占比,它讓很多人意識到原來手機還可以做成這樣,也被外界普遍認為是真正引領行業走向「全面屏」時代的一款產品。
之后,MIX 系列一直沿著「創新性屏幕形態」這個方向在往前走。可惜的是,無論 MIX 2 還是 MIX 3,都沒能再次做出比肩初代的驚艷感。大概也正是如此,小米暫停了 MIX 基礎序列的更新。
最近幾年,有關小米 MIX 4 的猜測一直沒有間斷過,期間小米發布了 MIX Alpha,也帶來了旗下首款折疊屏手機 MIX FOLD,唯獨以數字作為命名后綴的 MIX 遲遲沒有動靜。
下面一起來了解下,等了許久的小米 MIX 4 到底表現如何。
小米的屏下攝像頭怎么樣?
Redmi 成為**品牌之后,小米手機各條產品線的定義都要比之前來得更加清晰。大家熟知的數字系列以「突破」為主,「創新」的任務則落到了 MIX 身上。
小米 MIX 4 的核心訴求還是追求更高屏占比。如發布會前很多人所猜測的那樣,它采用了 CUP(Camera Under Panel)全面屏,通俗來說就是屏下攝像頭方案。
在研究屏下攝像頭方案這件事情上,小米動身還是蠻早的,并且推進速度很快。早在 2019 年 6 月份的時候,他們就對外公布了第一代屏下攝像頭方案,同年十月份又展示了第二代屏下攝像頭技術。但由于前兩代**和顯示效果不那么理想,最終也就作罷了。
第三代屏下攝像頭方案是去年 8 月份公布的,當時小米明確表示其已經達到了量產要求。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可能小米 MIX 4 去年下半年就已經和大家見面了。可惜沒有如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米的新品發布節奏。
不過,這反而給小米爭取到了更多優化的時間。亮屏之后,小米 MIX 4 正面視覺效果非常棒,上、下、左、右三個邊框都控制得足夠窄,同時延續了此前 MIX 系列的 R 角處理方式,整體會顯得相對方正一些,很容易和小米數字系列進行區分。
將視角轉到屏下攝像頭。息屏狀態下,你可以清楚看到小米 MIX 4 圓形的前置攝像頭。但亮屏之后,若非原廠保護膜留出了位置,無論背景明或者暗,其實都很難發現它的前置攝像頭在哪里,主屏幕和前置攝像頭上方顯示區域的色彩以及細膩程度保持高度一致。
對比前不久剛剛發布的中興 Axon 30 5G 屏下攝像頭手機來看,正常使用情況下,兩款產品均可以做到很好「隱藏」前置攝像頭,也都能提供優于挖孔屏的完整內容顯示。但如果以一定角度斜向觀察前置攝像頭所在顯示區域,小米 MIX 4 要稍好一些。
雖說目前不少手機廠商都有計劃,或者已經公布了自己的屏下攝像頭方案,技術路徑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定區別。小米屏下攝像頭方案是聯合華星光電一起研發的,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去平衡屏幕顯示效果和進光量這對核心矛盾。
首先,小米 MIX 4 CUP 區域用到了「微鉆排列」。這種排列方式的特性,是像素數量以及 RGB 比例不變,子像素面積有所減小。因此,CUP 區域還是能夠以 100% 全像素進行顯示,獲得相對更好畫面細膩程度以及色彩表現的同時,透光能力相應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電路和引線做了重新設計。大家知道,傳統屏幕的驅動電路通常位于像素下方,如果依舊沿用這種做法,很難達到更大進光量的需求。小米的做法,是將驅動電路挪出了 CUP 區域,在兩個顯示區域交界處新增過渡區,從而來解決以上我們提到的這個問題。
麻煩總是一環扣一環。至少目前來看,無論驅動電路如何挪動,連接像素的導線是沒辦法取消的,這些導線還是會對進光量造成影響。講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換成透明導線不就可以了嗎?的確,小米就是這樣做的。
小米 MIX 4 像素和驅動電路之間的連接導線,改用了透明材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導線對光線進入傳感器的阻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弱化光線衍射效應,小米不只改變了子像素形狀,還將布線方式由常規直線改成了波浪狀,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
實際**時,小米 MIX 4 同樣存在之前我們在中興 Axon 30 5G 評測文章中提到的那種情況:預覽畫面中的人像清晰度不夠,顯得有些朦朧,拍攝完成經由算法處理之后,實際照片效果會好很多。但顯然,光學特性決定了,屏下攝像頭一時半會兒很難趕上挖孔屏方案的成像水平。
簡單過下參數。小米 MIX 4 用的是一塊 6.67 英寸 AMOLED 屏,表面覆蓋數字系列同款康寧 Victus 玻璃,2400×1080 像素分辨率,支持 HDR10+、Dolby Vision、10.7 億色、True Tone 真彩顯示,擁有 120Hz 刷新率以及 480Hz 觸控采樣率,保留前后雙環境光傳感器。
使用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了一個小細節。戶外強光下使用時,小米 MIX 4 頂部 CUP 區域會顯示陽光屏的「小太陽」標志,雖說不會對實際使用帶來實質性提升,但的確可以讓人感覺小米是在用心做這款產品。另外,由于屏幕指紋模組位置相對靠上,單手拇指解鎖會方便很多。
又見 Unibody 一體化機身
說完屏幕部分,再來聊聊設計。下邊這張圖屏幕前的你應該并不陌生,它就是 2018 年發布的小米 MIX 2 全陶瓷尊享版。在這款產品上,小米首次嘗試了 Unibody 全陶瓷一體成型工藝,那種渾然一體的視覺觀感,即便放到現在,我依舊認為是極為美妙的。
可惜的是,由于工藝處理難度太大,成本控制和良品率都是當時難以很好解決的問題,那一版 MIX 的市場流通量其實并不大。時隔三年之后,小米 MIX 4 再一次用到了 Unibody 全陶瓷機身,無論材料還是工藝水平,相比幾年前都要來得更好。
這次小米 MIX 4 一共做了三種配色版本,除了比較常規的陶瓷黑和陶瓷白,還新增了影青灰配色。它的靈感來源于北宋年間的影青瓷,如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實際顏色效果是淡淡的綠色中,又有一絲藍色,看上去非常特別。當然,想要在陶瓷上做出這樣的顏色效果并不容易。
小米表示,影青灰版本小米 MIX 4 采用了高純納米材料配方,輔以多種金屬氧化物作為色料,經過包括溶解、沉淀、濾洗、高溫鍛造等多道工序處理,最終才將雜質濃度控制到了萬分之一。
更多工序處理所得到的收益也顯而易見。小米 MIX 4 不僅有著醇厚的色彩表現以及光澤感,上手手感也十分細膩溫潤。并且,由于高純納米材料比傳統陶瓷輕了 30% 左右,MIX 4 得以將重量壓到了 225 克,機身厚度只有 8.02 毫米。
以常規 5G 手機的標準來評價,這樣的重量表現并不算輕,拿在手里比較有分量感。但考慮到全陶瓷機身,小米 MIX 4 的實際重量確實比我預期輕了不少,如果參照之前采用陶瓷機身的手機產品,可能要在此基礎上再多 10-15 克左右。
Unibody 一體化機身好處很多,需要后期處理的難題也不少,比如天線如何安置。常規手機其實不需要擔心沒地方放置天線這個問題,即便金屬中框,也很容易做斷點,但這種方案在小米 MIX 4 身上顯然是行不通的。
小米的做法,是在屏幕邊緣和陶瓷中框之間增加了金屬小 A 殼結構來充當天線支架。由于該結構比較窄,視覺效果上和屏幕邊緣有著不錯的銜接性,不必擔心會有突兀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小米在 MIX 4 上新增了移動網絡智能優化功能。開啟狀態下,目前手機可以自動識別包括火車站、醫院、機場、演唱會、地鐵站、電梯、地庫、高校等在內 8 個比較常見的使用場景,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網絡優化。
而如果你所在的地方不屬于以上任何一種場景,這項功能也并不會「失效」。預置 8 個場景之外,它還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實際使用需求手動添加地理圍欄標記網絡數據,下次再來到同一位置,手機便能自動優化網絡。
后置三攝,更好的廣角拍攝能力
翻小米 MIX 2 全陶瓷尊享版評測文章時,我甚至在想,要是小米 MIX 4 的后置相機能夠做成幾年前那樣,就完美了。但現實和理想之間終究難以達到百分之百平衡,如果為了追求更好的后蓋觀感在相機規格上做出妥協,大概更多人會難以接受。
沒有意外,小米 MIX 4 后置相機規格屬于頂級水準。其中,主攝同樣用的是大家熟悉的 HMX 傳感器,支持 OIS 光學防抖,可以直出 1 億像素圖片。
超廣角鏡頭為 1300 萬像素,120° 視場角,比較特別的是,這次小米為其采用了自由曲面鏡片,從硬件層面來解決超廣角鏡頭比較容易出現的畸變問題。
主攝和超廣角鏡頭之外,小米還給 MIX 4 配了一顆 800 萬像素潛望長焦鏡頭,支持 OIS 光學防抖,可以實現 5 倍光學變焦以及最高 50 倍數碼變焦。
關注極客之選微信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詞「小米 MIX 4」即可獲取我們拍攝的高清樣張。
以下為實拍樣張,未經任何后期處理:
標準模式
5 倍變焦
50 倍變焦
標準模式
超廣角
夜景模式
1 倍/夜景模式
超廣角/夜景模式
5 倍/夜景模式
主攝其實沒啥可說的,經過幾年不斷打磨,小米對于 HMX 這顆傳感器的應用已經比較得心應手。不過相比數字系列,MIX 4 的相機調校風格似乎做了一些調整,色彩稍稍濃郁了一些,整體看上去會顯得更有質感。
在近來發布的手機新品中,它的超廣角鏡頭視場角算是比較大的一個,并且裁切量比較小,由主攝切換到超廣角鏡頭之后,取景范圍明顯要大很多。而自由曲面鏡片的加入,也的確能一定程度上弱化圖片邊緣畸變問題。
此外,小米 MIX 4 的超廣角、1 倍、5 倍變焦都做了夜景模式。就實際樣張表現而言,三顆鏡頭輸出的樣張素質都不錯,不過我更喜歡它的 5 倍長焦夜景,很好壓制高亮廣告燈牌的同時,天空也保持了比較純粹的黑色,成片可用性很強。
小米 MIX 4 的相機可玩性同樣豐富,諸如多攝同開、VLOG 模式、電影鏡頭、魔法分身等等其它小米手機有的特色功能,你都能在這款手機上看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視頻運動跟拍功能以及音源變焦,它還做了運動抓拍功能。
不過和 vivo、華為、realme 有所不同,小米并沒有將這項功能單獨拿出來,而是放到了相機設置選項中,可以手動選擇開啟或者關閉。換句話說,在小米 MIX 4 上,運動抓拍準確來說是一項能力,而不是某種特殊拍照模式。可以理解為,「無需刻意,隨時記錄瞬間」。
首發驍龍 888 Plus,快充方案也有升級
對于小米的頂級旗艦,核心硬件配置可能是最不需要擔心的部分,也是最容易猜到的部分。作為高通最為親密的伙伴,小米「再一次」首發了全新驍龍旗艦芯片,MIX 4 搭載了 MWC 上正式亮相的驍龍 888 Plus 芯片,LPDDR5、UFS3.1 以及增強版 Wi-Fi 6 當然也沒落下。
有關驍龍 888 Plus 這顆芯片,可能大家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多多少少有所了解。對比驍龍 888 來看,主要變化的地方有兩個,其一是將 X1 超大核主頻由之前的 2.84GHz 提升到了 2.998GHz,另外則是 AI 性能有了 23% 左右的提升幅度。
大概是考慮到發熱問題,這次小米在 MIX 4 機身內部塞進了覆蓋面積更大的 3D 石墨烯均熱板,并且在省電和性能模式之外,又新增了均衡模式,將最終決定權交給了用戶。
不過結合跑分數據來看,即便性能模式下,小米似乎也還是沒有選擇「徹底放手」。就這段時間我個人的使用情況而言,其實均衡模式應付日常使用或者和平精英這些熱門網游足夠,機身溫度控制也比較理想。
回想了下這幾年小米做旗艦的策略,幾乎每一代新產品到來,快充方案都會有進步,到了小米 MIX 4 這里也不例外。它匹配的是 120W 有線閃充和「50W **閃充」,不過小米 MIX 4 的快充策略和以往其它小米手機稍有區別。無論有線還是**閃充,都做了兩檔充電模式。
先來說有線。默認條件下,它的有線 120W 閃充處于「恒溫秒充」模式,將 4500mAh 電池充至 100% 大概需要 21 分鐘,照顧充電速度的同時,機身發熱情況明顯會低很多;如果想讓手機快速恢復滿血狀態,也可以手動選擇疾速模式,此時便回到了 15 分鐘充滿的狀態。
**閃充也是同理。之所以前邊為 50W **閃充打上了引號,就是因為它默認條件下是 50W,而手動選擇了疾速模式之后,便可以直接飆升到 100W **閃充,28 分鐘左右即將電池充滿,比很多有線閃充還要快不少。當然,手機背部發熱也會隨之增加。
值得一提是,雖然這代帆船風冷**充電底座和之前 80W 那款外觀極(yi)為(mo)相(yi)似(yang),但新款改進的地方還是挺大的。尤其是噪音控制,實際用過之后你會發現,相比老款,新款**充電板要安靜太多太多……
強調充電的同時,小米 MIX 4 也在電池健康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比如,你可以直接在設置界面看到當前電池健康狀況、溫度值以及充電速度。此外,小米為其加入了很多智能保護措施,手機可以通過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自動調整充電策略,以便達到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目的。
迄今為止各方面表現最為均衡的 MIX
除了以上我們提到的這些,其它包括多功能 NFC、X 軸線性馬達、經由哈曼卡頓專業調音的立體聲雙揚聲器等在內,幾乎大家認為應該有的配置,小米 MIX 4 都沒有落下。稍稍有些可惜的是,這次它并不支持 IP68 防水,但具備 IP53 防潑濺能力。
其它方面,小米為這代 MIX 用上了 UWB(Ultra Wide Band)技術。在這項技術的支持下,手機和其它智能設備之間,不僅具備了感知彼此距離和方向的能力,只需將手機指向目標設備,即可完成連接并且控制它。大的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 MIX 其實已經成為了融入小米生態的常規產品系列。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自身搭載 UWB 技術的小米系設備并不多。不過,如果你想要體驗到這項技術所帶來的便捷性,也可以借助小米一指連伴侶來實現(需要后期額外購買),包括小米電視 4X 65 英寸、Redmi X50 等在內,很多產品都支持。
此外,小米 MIX 4 的「防丟」措施也非常完善。它的設備安全選項包括鎖屏密碼、關機驗證密碼、查找手機以及 SIM 卡安全保護四大項,設置完成之后,一旦手機處于丟失狀態,對方是沒辦法換卡使用的。
并且,由于小米為 MIX 4 內置了虛擬 SIM 卡,即便 SIM 卡被拔出,只要手機開機,你依舊可以進行遠程**。當然,有了以上這些設定,并非一定能幫助你找回丟失的手機,但卻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找回幾率。
沖擊高端市場的「另外一極」
到這里,這篇文章便也接近尾聲了。個人而言,之前一提到小米 MIX 系列,我更多會聯想到酷、炫、黑科技等等這些字樣,但小米 MIX 4 不太一樣。
在這款產品上,依舊可以找到諸多創新點,但比起前幾代 MIX,無論配置、功能、應用,它做的都太過完善。是一款真正拿出來準備走量的產品。4999 元的起售價,能很好證明這一觀點。
從更高的維度來說,小米想要沖擊高端市場并且站穩腳跟,僅僅依靠數字系列,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會大很多。而有了 MIX 系列的加入,相當于構建起了另外一個支點,「兩條腿走路」自然要穩健很多。
但正如文章前邊我們所說的那樣,數字系列和 MIX 系列的產品路徑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分。可以預見,未來這兩條產品線都會搭載小米當前最新的技術成果,不過先一步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大概率會是 MIX。
關注極客之選微信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詞「小米 MIX 4」即可獲取我們拍攝的高清樣張。
責任編輯:SeaGreen
本文作者:豆腐店店長
本文首發于極客之選,轉載請聯系極客君(ID:geekparker)。
本文原作者為陳麗帆,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麗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1219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