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關于進一步明確房屋附屬設備和配套設施計征房產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173號)第一條規定,為了維持和增加房屋的使用功能或使房屋滿足設計要求,凡以房屋為載體,不可隨意移動的附屬設備和配套設施,如給排水、采暖、消防、**空調、電氣及智能化樓宇設備等,無論在會計核算中是否單獨記賬與核算,都應計入房產原值,計征房產稅。
《****》(財稅地[1987]3號)第一條規定,**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圍墻、煙囪、水塔、變電塔、油池油柜、酒窖菜窖、酒精池、糖蜜池、室外游泳池、玻璃暖房、磚瓦石灰窯以及各種油氣罐等,不屬于房產。
第二條規定,房產原值應包括與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種附屬設備或一般不單獨計算價值的配套設施。主要有:暖氣、衛生、通風、照明、煤氣等設備;各種管線,如蒸氣、壓縮空氣、石油、給水排水等管道及電力、電訊、電纜導線;電梯、升降機、過道、曬臺等。
屬于房屋附屬設備的水管、下水道、暖氣管、煤氣管等從最近的探視井或三通管算起。電燈網、照明線從進線盒聯接管算起。
沒有嚴格的區別,基礎設施: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市政公用設施:城市污水排放、雨水排放、路燈、道路、橋梁、隧道、廣場、涵洞、防空等市政設施的維護、搶險、緊急處理、管理等活動。
公共設施:由**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1.性質分類
城市公共設施是以公共利益和設施的可公用性為基本特征,城市公共設施的內容和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文化生活與物質生活的水平和文明程度。城市公共用地設施一般包含建筑、場地、綠地及附屬設備等。
2.等級分類
(1)從使用性質分:
依國標規定城市公用設施分為8類:即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大專院校科研設計、文物古跡、其他(如宗教活動場所、社會福利院等)。
(2)按城市用地結構服務范圍分:
公共設施分為市級、居住區級、小區級配置。
3.用地指標
公共設施用地指標的確定,要從城市對設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布特點、經濟、現狀條件等多方面分析研究。1980年原國家建委公布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1990年建設部頒布國標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規范”,可作為擬定指標的參考。
4.公共設施的分布規劃
公共設施的規劃布置要求包括:公共設施項目要配套齊全;服務半徑合理;與交通組織結合好;按公共設施本身特點及對環境的要求進行布置;考慮城市景觀組織的要求、合理的建設順序;充分利用城市原有設施等。
公共設施分布規劃要考慮以下方面:
(1)公共設施項目要合理地配置;
(2)公共設施要按照與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
(3)公共設施的分布要結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考慮;
(4)根據公共設施本身的特點及其對環境的要求進行布置;
(5)公共設施布置要考慮城市景觀組織的要求;
(6)公共設施的分布要考慮合理的建設順序,并留有余地;
(7)公共設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礎
配套的公建、市政公用設施是指城市開發建設所必備的配套設施。簡單而言,例如搞房地產開發,除了建商品房外,還要建公建、市政公用設施。具體指中心小學校、體育館場、托兒所、幼兒園、醫院、衛生院、派出所、居委會、文體活動中心、**房舍、石油氣站、污水處理站、垃圾轉運站、市場以及各種市政管線設施等。
即公用輔助設施。公共配套設施包括環衛設施、道路、停車場、自來水、電梯、電力、電信、燃氣、熱力、有線電視、雨水、污水、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行政管理和社區服務和綠地。
公共配套設施的核算方法是:
1、屬于非營利性且產權屬于全體業主的,或無償贈與地方**、公用事業單位的,可將其視為公共配套設施,其建造費用按公共配套設施費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2、屬于營利性的,或產權歸開發企業所有的,或未明確產權歸屬的,或無償贈與地方**、公用事業單位以外其他單位的,應當單獨核算其成本,除開發企業自用應按建造固定資產進行處理外,其他一律按建造開發產品進行處理。
]]>配套設施是指與小區住宅規模或者人口規模相對應的配套建設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公共綠地的總稱。道路主要是指小區內的道路以及小區與城市公共交通路線相連接的道路以及相關設施。公共綠地是指小區內的綠地建設。
成熟的小區應配備以下兩類設施:
第一類是與基本居住有關的各種公用管線以及設施,包括水、電、天然氣、有線電視、電話、寬帶網絡、供暖、雨水處理、污水處理等,這些設施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滿足;
第二類是與家庭生活需求有關的各種公共設施,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行政管理等設施,這些設施是對基本居住需求之上的更高生活需求的滿足。
主要是以**為主導、以社會團體或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建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
一、公共服務設施八大類都是哪些?
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含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類設施。公共設施是指由**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設備。
二、公共服務設施需求是怎樣的?
1、教育設施的配套質量需求逐步提高。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教育設施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少年兒童比例的持續下降。住區內教育設施的配套面臨資源整合,提升質量、提高配套標準等潛在要求。因此,優化教育設施的資源配置.提高配套標準.提升配套質量是教育設施配套的發展趨勢。
2、老年設施的配套需求面臨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會對老年設施的需求激增。這就意味著住區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區內養老設施的數量需求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養老設施的配套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區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服務性設施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各種活動站、服務站、社區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須的基本生活設施,隨著住區老齡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識的增強,居民對上述設施的數量和服務質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三、公共設施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1、擴大化、綜合化的配套
首先,設施擴大化趨勢,是由于交通、通訊手段的進步使得空間和時間的影響逐漸弱化,極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務設施的可達性。加上居民出行空間尺度感的變化,使得對公共設施的配套需求不再局限于組團、小區乃至居住區,而趨向于在更大的范圍內選擇。其次,設施配套的綜合化趨勢,是由于居民購物方式的變化趨向于選擇性組合后而進行綜合消費,因此,需要提高設施綜合配套能力。一方面可滿足人們更多方面、更多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能提高設施使用效率.節約用地,便于管理。
2、簡單化、彈性化的配套
由于現今住區開發形式和規模的變化導致住宅組團的解體、消失以及居民出行空間尺度的變化。使得設施配套的服務半徑有所擴大,從而打破了公共設施原有按人口規模分級配套的格局,使分級變得模糊。因此,取消組團、簡化分級結構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同時,根據住區居民的實際需要和住區的差異,靈活彈性地選擇配套設施的類型、項目,標準是未來發展的又一趨勢。
3、外向化、集中化的配套
當前,居民對居住環境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配套的公建、市政公用設施是指城市開發建設所必備的配套設施。簡單而言,例如搞房地產開發,除了建商品房外,還要建公建、市政公用設施。具體指中心小學校、體育館場、托兒所、幼兒園、醫院、衛生院、派出所、居委會、文體活動中心、**房舍、石油氣站、污水處理站、垃圾轉運站、市場以及各種市政管線設施等。
1、生產配套設施不夠完善:供水方面、供暖方面 2、市政公用配套設施有待提升:道路交通方面、污水處理方面、治安方面、通訊方面 3、生活配套設施嚴重滯后:
4、相關中介配套服務遠離園區:
一是金融、物流等生產**業發展水平未能擴展到園區;
二是勞務、法律、廣告、設計、管理咨詢等中介服務業機構的缺乏,給入園企業拓展生產經營活動帶來制約和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