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計算方法與公式(養老金計算方法與公式是什么)
前沿拓展:
養老金計算方法與公式
基礎養老金的部分=(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交費工資)/2*交費年限*1%,其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交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個人平均交費指數。
而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來算的。
李先生是一家中型銷售公司的員工,他每月的月收入基本上都是5000元左右。假設李先生每年按照交費標準來交納社會養老保險,交年限為30年,那么他60歲時,就可以開始按月來領取養老金了。但是每月能夠領到的養老金是多少呢?
按照他的個人工資來看,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儲存額=5000*0.08*12*30=144000元,計發月數為139的話,那么個人賬戶養老金=144000/139=1036元。
假設當地上一年度平均工資也為5000元,以往個人交費工資基數與當地工資平均的比例是1,那么他的基礎養老金={(5000+5000*1)/2}*30%=1500元,由此得出,李先生的養老金=基礎養老金1500元+個人賬戶養老金1036元=2536元。
在我們國家,存在著兩種方式參加社保,一種是以個人名義繳納社保的靈活就業人員保險,一種是以企業職工參保的社保五險。
兩種方式參保,哪種更劃算,哪種養老待遇更高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影響養老待遇高低的因素
實際上現在我們參加養老保險產生的養老保險待遇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這兩部分是國家2005年統一制定的,全國計算公式完全統一。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基礎養老金通過計算公式,我們可以分析得出跟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相關,繳費年限相關和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相關。
平均繳費指數實際上等于歷年繳費指數之和除以繳費年限。
帶入公式可以消除繳費年限,實際上我們的基礎養老金跟歷年的繳費指數之和乘1%。
繳費指數實際上就是當年的繳費基數,除以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一般我們又可以稱之為繳費檔次,大家比較熟悉的60% 100%,300%就是這一表述。
最終得出來的基礎養老金實際上是這么一個結果:如果按照100%的檔次繳費一年,可以領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按照60%檔次繳費一年,可以領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按照300%的檔次繳費一年,可以領取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
如果牽扯到視同繳費年限,可能會更復雜,有的地方有視同繳費指數,而有的地方直接使用實際繳費指數。
僅從這種角度出發,按照低基數繳費是劃算的。性價比比較高,但是養老金仍然是繳費基數低,養老金待遇就低。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的余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計發月數50歲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60歲是139個月。
個人賬戶養老金的余額,實際上跟每月繳費劃入個人賬戶的金額有關。只要我們繳納養老保險,每月國家都會記入個人賬戶繳費基數的8%。即使每年個人賬戶都計算個人賬戶利息,個人賬戶的錢數始終是和繳費基數的比例相關的。300%基數繳費產生的個人賬戶養老金是60%基數繳費的5倍。
因此,個人賬戶養老金完全是貫徹長繳多得的原則。
由于每年的個人賬戶記賬利率不一定趕上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率,因此相對于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養老金是相對貶值的。
經匯總以后,我們的養老金高低主要跟繳費年限和繳費基數有關,當然也會跟退休時的社平工資、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和參保繳費的年份有關。
個人繳費和單位繳費的付出有什么差別?
實際上,個人繳費最大的問題在于自己承擔全部的社會保險費。國家為了照顧靈活就業人員,允許他們按照20%的繳費比例繳納養老保險。企業職工是按照個人8%,用人單位16%的比例繳費的,如此計算綜合費用還是靈活就業人員繳費低。
所以,正常來講在企業參加工作,有用人單位繳納社保更劃算。但是如果個人承擔全部參保繳費費用,當然還是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更劃算一些。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16496136.html